公司資本運作的減法:
李嘉誠“長和系”的業務拆分和處置
李嘉誠擅于靈活處置和重組企業集團業務,在多元化思路下,動態剔除盈利黯淡的業務,吸納富于前景的產業;同時依托資本市場,尋求多維度的資金籌集渠道,嚴格保持企業充裕的現金儲備。在內地民企融資受到局限的制度背景下,李嘉誠維系充裕現金流的審慎擴張策略對內地民企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李嘉誠如何灌溉施肥,修枝剪葉,實現旗下企業集團的穩步增長?其如何為集團各事業提供充裕的資金,又是如何保證集團整體長期盈利的呢?前者涉及資本運作,后者則是實業經營。本文專注探討李嘉誠的資本運作戰略。
“長和系”長期持續盈利
“長和系”是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所構建的企業集團的總稱。截至2011年12月31日,集團總市值已達7470億港元。集團核心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簡稱“和記黃埔”)。其中,長江實業的前身是李嘉誠在1950年創立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其于1972年在香港上市。和記黃埔則是由黃埔船塢與和記企業有限公司于1977年合并而成,李嘉誠在1979年入主和記黃埔,并成為集團主席。
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的財務報告顯示,長江實業1991年的營業額不足100億港元,到2010年底達328億港元,營業額增長約3.3倍。而和記黃埔營業收入則由1991年的192億港元增長近11倍達到2010年的2091億港元。“長和系”一直為市場所稱道的是其長期維持盈利,1991-2011年的20年間,和記黃埔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1.01%,長江實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4.48%。經市場調整后的累計異常回報分別為172%和168%,而且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長和系”一直跑贏大市。
李嘉誠的資本運作:多維度的資金籌措
李嘉誠常為世人稱道之處在于其多次精準的低買高賣,在眾人對其投資眼光的艷羨贊嘆中,易為人所忽略的是,長期持有和經營才是李嘉誠最終熬過嚴冬、為其項目沽得良好價格的前提,如3G業務的盈利和房地產開發的最終盈利都依賴于強大的現金流長期支撐,等待經濟上揚而享有巨額回報。3G業務動輒上百億的虧損,擱置達5年以上的土地儲備,這些對于一般企業而言基本上是無法承受的。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底氣來自充裕的資本,李嘉誠有何種手段籌集資本以服務其大手筆的實體運營呢?
審慎的債務籌資態度
企業籌資最常見的方法是借錢和股權籌資,這兩者屬于外部籌資。當然,企業也可以使用自營現金流,這屬于內部籌資。在資金的籌措上,李嘉誠使用了廣泛的渠道,特別注意維持充裕的現金流,除卻極少數年份,和記黃埔都保證了流動資產超過流動負債。李嘉誠對于負債高度敏感。他最初經營塑膠廠時被Cye銀行逼債,險些導致企業破產,這種經歷或許令他心有余悸,其后他對于銀行貸款的風險一直有所戒備。在隨后投入房地產時,他一直保證物業租金收入的業務比例,不輕易采用抵押貸款形式進行房產售賣。
和 記黃埔的資產負債率從未超過60%,長江實業更低于20%,相對于內地房地產行業動輒70%以上的資產負債率,李嘉誠在財務方面的謹慎可見一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