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歐美市場一片蕭條,給中國制造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備受期待的新興市場能否成為拯救中國制造企業成為了目前行業普遍關注的話題。
“中國制造企業的困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并不是訂單的問題,而是由于結算導致的現金流短缺。”環球市場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華南大區總監張磊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訂單的萎縮并不一定會拖垮中國制造企業,但現金流問題對目前中國的制造企業來說是致命傷。
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手頭也缺現金的海外買家往往給中國制造企業開具的大多是遠期信用證,根據《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2007年修訂本)》的規定,信用證的開戶行對信用證具有最終的解釋權。“也就是說這個條款首先保證的是買家的利益,而不是賣家的利益,在以前市場環境好的情況下,這個條款可能不會對賣家的現金流有太大的影響,但目前國內企業的融資渠道也不通暢,因此這個風險就凸顯了,一旦結算出現問題,賣家就要承擔信用證的兌現風險。”張磊表示。
更嚴重的情況是,部分歐美市場的買家由于資金和市場的原因,有時候甚至會拒收已經運達目的港的貨物,即便這樣會損失30%的訂金,這同樣給國內賣家帶來了很大的現金流壓力。
張磊告訴記者,解決現金流的問題,目前制造企業通常采取的是兩種措施:一是與買家協商,盡量爭取開具短期信用證,縮短付款期,將風險轉嫁給海外買家。“通常情況下,海外買家也希望在中國有個穩定的供貨渠道,并不愿意看到供應商倒閉,這個方法有時候是可行的”;第二,因為國企在融資、退稅方面一般較有優勢,不少制造企業也選擇與國營企業合作,與國企綁定不僅可能獲得銀行貸款,也可以享受到提前退稅等優惠“待遇”。
為了盡量避免結算的風險,同時獲得更多有效訂單,不少中國制造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了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的新興市場。然而,在張磊看來,包括南美、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對中國制造企業來說仍然有諸多門檻尚待突破。
“我們對巴西市場有過調查,不少巴西的大買家都在尋找中國的合作方,但他們普遍要求合作方必須具有巴西國內市場運營經驗;他們采購中國的產品,都是通過當地的協會、商會等中間商進行,很多買家并不愿意直接跟中國制造企業打交道。”張磊認為,對之前從未進入巴西市場的中國制造企業而言,這是很難突破的限制。
與此同時,人才的匱乏也增加了中國制造企業進入新興市場的難度。張磊稱,“單就語言人才來說,目前國內俄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等小語種人才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很多企業都是因為缺乏懂小語種的人才,而喪失了進入新興市場的先機,這個問題短期內都還難以緩解。 ”
在這樣的環境下,張磊認為,企業面對新興市場時,應該更多著眼于未來,不能寄望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中國制造企業的出路,核心的因素應該仍然是渠道創新。
目前在內銷市場上,部分制造企業已經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以前一些制造企業是不愿意接受像雜貨鋪、零售商這種小買家詢盤的,但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部分制造企業已經開始接觸這方面的買家了,這并非說企業愿意做這樣的小訂單,而是企業發現,可以通過這些小買家從下往上挖,順藤摸瓜,找到這些小買家的上一級供貨商,通過與這一級供貨商合作,而發掘出更多的客戶。”張磊介紹稱,新興市場應該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只要有創新的渠道和營銷模式,“歐美市場也有可能成為新興的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