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讓所有指責騰訊缺乏創新的人們感到尷尬和不快的消息:《福布斯》評選全球最具創新的100家公司,Facebook、Twitter名落孫山,微軟在86位,Google在第7位,蘋果在第5位,排在第4位的是因為復制和抄襲而在國內飽受批評的騰訊公司。那么對創業者來說,“創新”究竟意味著什么?
或許的確存在著那些矢志創新的創業者,他們堅持不創新毋寧死,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主義執念,然而,一個尷尬的事實卻是,在很多時候,創新并不總能帶來進步和回報,和那些因為創新而取得的成功事跡相比,我們更常見的是因為追求創新卻最終導致失敗的產品。
90年代的銥星計劃,摩托羅拉主持的這個由66顆衛星組成的通信網絡如果成功的話,人們在任何地方都能接收電話信號,人類通訊歷史也將由此被改寫。然而,在技術和最終效果方面遠遠落后于它的GSM技術由于能夠以更低廉的價格為用戶提供服務,最終占領了通信市場,成本超過50億美元的銥星計劃,最終因為無力承擔高昂的運營和維護成本宣告失敗。
- 最近最讓人難忘例子則是Google的Wave,當最初推出時,大家都認為這項服務將為用戶提供一個無所不包的平臺,互聯網的交流和聯系模式有可能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人對此項服務翹首期盼。然而,由于糟糕的用戶體驗以及過度的野心和現實間的罅隙,這款服務從發布到停止開發只存在了短短1年的時間。
像摩托羅拉、Google這樣技術和資金實力雄厚的公司都有因為過度追求創新而最終落敗的案例,可以想見有多少創業者也是這樣因為創新而最終倒在創業道路上的。
與那些大公司相比,資金和技術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創業者只有一次機會允許他們失敗,他們沒有過多的機會可以揮霍浪費,在創業者身后,還有他們的家人、合作團隊以及投資人的期望和訴求,在這樣的現實壓力下,追求創新往往最終淪為不切實際的空想。
創業者有可能要面對來自同行競爭者和行業巨頭的抄襲、剽竊,在復制的成本遠遠低于創新卻又能同時獲得相同回報的情況下,這個市場上的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面對這樣的競爭態勢和市場,創業者在創新上付出的越多,其最后損失和受到的傷害也就越多。
在這樣一個創新氛圍并不濃厚、創新機制并不健全的的環境里,所謂通過創新來推動創業,所謂打造中國的喬布斯,所謂產生中國的Google、蘋果和Facebook完全是不知所謂的囈語而已,既然大環境如此,又怎么能要求我們的創業者去作出更多超出他們自身能力的事情來呢?
而即使創業者能夠避免自己的創新被復制,他們還會面臨更一個讓人無奈的問題。
騰訊有用戶超過7億的QQ及一系列相關的平臺,360產品的每月活躍用戶超過4億,《征途》的最高同時在線玩家數超過50萬,這就是國內互聯網產品和市場的繁榮景象,這些就是國內最廣大用戶真實的需求和水平。
無論創業者有怎樣優秀的技術,無論他們有如何人性化的用戶界面和交互設計,無論有多么新穎而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面對上述產品經年累月形成的用戶使用慣性和惰性,最后都會一敗涂地。
在國內浮躁而講究快速消費的環境中,絕大多數創業者只是普普通通的現實主義者,他們之所以創業,最根本的目的無外乎是為了能掙更多的錢。如果這些創業者想獲得成功,首先要刻骨銘心記住的一點法則就是,創業只是一門生意而已。
是的,創業無關夢想,無關理想,無關未來和希望,它只是一門簡單直接的生意而已,只是為了賺錢而已。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