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商業評論》(下稱CBR):中國多數企業缺乏創新而傾向于模仿,長期看來這也會阻礙產業發展。中國企業如何能更有效地從模仿走向原創?
馬科恩:現階段中國企業的模仿是事實,并不令人驚訝,中國企業需要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而在缺乏實踐經驗時,模仿是一種比較容易的方式,藉此積累經驗,逐漸走向自主創新。另外這種狀況的存在,也是由于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嚴格而形成的。另外,很多企業在全球市場運作,要素供應和產品銷售都針對國際市場,供應鏈成員也是全球化的,因此它們必須靈活變化,增加適應性,。對很多B2B的企業來說,顧客要求是很高的,要它們真正地與時俱進,不光要有創新,還要意識到影響將來產業走勢的各種因素。這也是一種驅動力,讓企業改進自己關于創新的知識,技術知識,以及怎么去做的方法。
葉恩華:我想目前是中國企業開始進行創新的恰當時機,因為中國有很多低成本的工程師和科技人才,可以在研發中發揮作用;另外中國市場增長迅速、空間廣闊,也可以進行更多的實驗。
CBR:創新的先行者也是有風險的,會被他人模仿,該如何看待?
葉恩華:創新確有風險,但看一下取得持久成功的公司,大都是堅持不斷創新,并從創新中得到了回報,蘋果、GE都是很好的例子。創新在實踐中會通過三種形式實現:產品或服務本身, 產生過程或商業模式, 而且創新越復雜,競爭者就越難模仿,這往往是一種核心能力,并不能輕易復制。
馬科恩:大公司還有品牌的力量,有些是延續百年的品牌,也會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中積累自己獨特的知識,這些知識很細很深,其他公司即便想模仿也要花很多時間。所以不奇怪,現在還沒有出現山寨版的iPhone,因為它的很多創新都不是那么顯而易見。
CBR:中國本土企業也有許多依靠創新取勝的佼佼者,根據你們的觀察,這些企業是如何做到的?
葉恩華:我感覺有一個原因是,這些中國公司主要都是和國外公司競爭的,必須依靠創新來取勝。中國公司創新的種類也并不只是一種,不光有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還有過程創新、成本創新、應用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新顧客創新……很多中國企業并沒去做太多基本技術創新,而更多地集中在成本創新上面。比如比亞迪就大大削減了成本,取得了優勢。具體的創新模式方面,我們正要進行細致研究。
馬科恩:確實,和國外對手競爭是推動中國公司創新的一個重要力量,有些跨國公司的產品質優但價高,中國產品可以在這方面做得更好,它們的營銷能力很強,更適應中國市場,這非常有助于創新,醫療行業就有很典型的例子。至于善于創新的中國公司是否擁有某些共同的特質,我們還并不完全了解。中國公司能在成本方面更占優勢,也有很多原因,包括擁有高質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而并不需要很大的投資。這也是一種人才方面的比較優勢。
CBR:許多跨國公司正在把核心部門轉向中國,也包括研發部門。如何更有效地將中國建設成為創新基地?許多在中國的創新活動將會影響全球戰略,你們怎么看?
葉恩華:過去十年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從大約100家增加到了1200多家。這要從供需兩方面來看待,從供應的角度,當然也考慮到了中國技術人才的成本優勢。從需求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增長如此迅速,客觀上也形成了支持。事實上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活動反過來也會影響全球,我們稱之為反向創新(reverse innovation Cye)—如果在中國開發了好的產品,會拿到世界其他地方去銷售,會進而影響公司戰略。不過這往往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起作用,比如GE在印度開發了一些基礎家用電器,它更適合印度市場的基本需求,更耐用,因為很多地區電力不穩定而配備了電池,比在美國使用的產品便宜很多,最后就將這一產品返回美國市場銷售。這種情況目前在中國非常少,最突出的例子是GE的低成本超聲波儀器,不過以后會更多,我們也有一個項目專門對此進行研究,相信會有一些新發現。
CBR:如何能讓全球范圍內的創新決策和中國本土的創新活動更好地加以結合?
葉恩華:事實上就在今天,一個在跨國公司從事研發工作的EMBA學生還抱怨說,他們所采用的模式都是美國的,沒有本土化,造成了很多困難和低效。跨國公司應該關注如何更好地處理在中國的創新活動,在這方面它們做得很不夠,很多有關中國市場的創新活動還是在中國以外進行的。
馬科恩:跨國公司在中國會遇到下面兩種挑戰:一是要確保產品能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需要通過創新來降低價格,這也是把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來的重要原因;二是要把中國當成一個平臺,將產品推到其他國家的市場上去,在這一點上確實還沒有看到更多的例子。對跨國公司而言,首要的理想狀態是讓產品適應中國市場而取勝,然后才能將產品推向印度、巴西乃至于發達國家的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