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R:在企業中,創新會有三個階段:產生想法、開發產品和將其商業化,中國的環境會有哪些特點影響到這三個環節?
葉恩華:我想在中國的環境里,順序是反過來的,往往是在商業化上做得最好,其次才注重產生新想法, 這與中國的高等教育系統有關,并不鼓勵學生的新點子和原創想法。不過這可能在八零后等Cye新一代年輕人身上開始有所改變。另外,中國市場上強調商業化的一個原因在于,市場發展如此迅速,競爭激烈,整個商業文化還是傾向于掙錢。而在發達國家市場,有時也出現了另一個方向的問題,尤其一些大公司,反倒不太關心商業化,一味追求新想法的產生。比如施樂公司開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個人電腦奧托(Alto),卻沒有將它商業化而錯過了寶貴機會。
CBR:許多企業可能遇到的一個挑戰就是評判創新的價值,如何把新的需求轉換成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菲利普·科特勒曾說過,創新者必須“掌握可能”(masters of the possible),營銷者則要“掌握價值”(masters of the valuable),你們怎么認為?
葉恩華:我想這里的要點是,建立研發人員和營銷人員之間的聯系,任何一方都不應完全主導,而應該充分對話。營銷人員從市場上帶來信息,研發人員也提出建議推向市場,兩者應該和諧,當然也會有沖突,這實際上也是傳統文化中的“陰”和“陽”。根本上還是要增加溝通,相互促進。
馬科恩:這個過程中,可能很多人只是腦子里有想法而沒有表達出來,這就需要一個系統,能把主意弄出來。也有一些技術可以有幫助。這種從內含知識到明確知識的轉化(implicit to explicit)也很重要。一些日本公司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
CBR:對個人而言,創新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靈感,還是能夠刻意培養的能力?有些激發創新的思維工具,例如德博諾的“六頂思考帽”、托尼·巴贊的思維導圖,你們認為這些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創新能力?
葉恩華:確實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比別人更有創意,不過每個人都能提高創新的能力,這里面也是有技巧的, 不只是針對個人,也有對團隊思考有幫助。比如一種創新房間的布置能讓你更有創意地發揮,里面有可以隨意描畫的白板, 讓人放松的玩具。外部環境也會起作用。比如有項研究表明,在天花板比較高的房間,人的創造力往往會更高。
馬科恩:有篇文章叫“創新者的DNA有何不同”,作者研究了一些有創造力的管理者,總結了五種技能:聯想、質疑、觀察、試驗和建立人脈,這可能是個不錯的答案。有時候學習是很花時間的,可能要花上十年去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有些人天生善于創新,更多人具有潛在創新能力,但需要挖掘出來。對于一個組織,需要有辦法能把人們連接起來,群策群力,比如建立有效的知識共享平臺,員工可以很方便地分享新點子,或者建立社區,提供數據庫。除此之外,和個人溝通、激發他們的想法很重要,因為畢竟人本身才是創新的源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