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五:核心擴散模式
該模式往往是上一種模式的演化結果。處于這種模式的企業早期創業資本來自家族成員,最初的股權結構也是家族成員組成的封閉性特征,沒有外人參加。正泰集團的董事長南存輝在1990年從“求精”電器廠出來準備扯起大旗的時候,資金成為一個首要的制約因素,怎么辦?向銀行借貸,不要說借不到那么多錢,就算能借到還本付息的高額風險也令人望而卻步。尋找合伙人,吸收新股本成了當時唯一的辦法,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他的弟弟南存飛以及朱信敏、吳炳池及林黎明等親友相繼加盟,成為股東。南存飛是親弟弟,朱信敏是其姐的兒子,吳炳池是妹夫,只林黎明稍遠,但仍然沾親帶故。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出現在柳市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自始至終相生相克地結伴存在的,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消長更替。家族企業在初創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盡快地賺錢,進行原始積累。那么這時候,家族式的管理在白手起家、共同創業的階段無疑是最合適的,但當企業發展到了一定規模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的時候,其不足之處也逐漸顯現出來,溫州的家族企業也不例外,家族式的管理很多過去成功的因素逐漸轉化為消極面,甚至成為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家族企業文化上的排他性,影響了對人才、技術等社會資源的整合;二是家族親情關系和企業管理關系糾纏不清,使得生命活力減弱;三是創業激情隔代遞減、“富不過三代”法則顯現威力。
可見,家族體制在企業的創業時期優勢明顯,在發展階段暴露出了其固有的一些弊端。創業階段以極低的代理成本、監督成本而取勝;發展階段是在市場競爭中,其內部有限資源和家庭或家族成員管理能力不高而導致的內部交易成本大于那些非家族制企業的競爭對手、造成競爭力低下時,那么家族體制就是不合理的和低效的。
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發展的深化,需要吸收更多的資本和更出色的專業人才加盟。實踐證明,這是在狹窄的家族成員內部難以做到的,也是家族資本難以做多的,于是,通過股份制改造,吸收外部資本和人才進入就成為許多家族企業的選擇。吸收的方式有許多種:有的是直接進行擴股增資,直接向目標人群募資,一般是在保持家族控股的前提下進行;有的是通過公開上市,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股權多元化;有的是在純粹的家族企業外部成立一個產權結構多元化的新公司,經營重點向新公司轉移。從目前的情況看,許多大型家族企業都采取了這種模式,并實現了規模的擴張和產業的發展。這種模式的代表性企業很多,如四川的希望集團、溫州的德力西、正泰集團等。
希望集團是中國著名的民營企業,作為創業者的四個兄妹如今都已經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其中以劉永行領導的東方希望集團、劉永好領導的新希望集團最負盛名,他們曾經是純粹的家族企業,但是出于發展的需要,股權結構不斷走向開放,一方面通過股票的公開上市大量吸收社會資本,另一方面則部分股權轉讓于關鍵員工,以便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劉氏兄弟展開了大量的資本運營。正是這一系列的資本結構變化,希望集團的產業規模逐年增大,其經營的產業也越來越多元化,造就了“中國的最富有的家族”。
南存輝在正泰集團內推行股權配送制度,他要將最優良的資本配送給企業最優秀的人才。這就是正泰的“要素入股”管理入股、技術入股、經營入股。以體現“知本”的價值。這樣正泰的股東一下增加到107人,使公司猛地冒出一大批百萬富翁。
這種模式目前變得越來越普遍,許多家族企業邁出了如此步驟,他們深深地意識到不進行股權的調整和資本結構的變化,企業的發展將受到很大限制。對此,正泰董事長南存輝深有體會,他在《創新正泰》中寫道:“在家族式公司中,單一的股權結構制約了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使企業抗風險能力降低。同時,使企業缺乏凝聚力,這樣企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