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之后,他等來了更好的政治時機。
2007年,在十七大代表選舉的方案中要求,“要有適當數量的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員”,簡稱“雙新組織”。民營企業家代表于是成為“雙新組織”代表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年,梁穩根、周海江、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等17位民營企業家當選十七大代表。
2012年,黨的十八大,這一陣容擴大到了34個。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說,這足見中國共產黨對于民營經濟的重視,說明黨對民營經濟本身高度認可,也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家有機會參與到黨的最高決策過程。
周海江明顯感覺到了這一階層的政治“參與感”越來越強,民營企業家也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有機會參政議政、反映民營企業家的呼聲,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定過程中不至于被邊緣化,將有利于民營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黨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民營企業發展的脈絡、要素和結構,使非公經濟的發展更有利于黨的領導。”張希賢說,這標志著黨領導著力點的轉變。“十八大之后,民營企業會進一步獲得大發展,和國企共同推進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在張希賢看來,非公經濟奮斗到今天,占了舉足輕重的多半邊天下,黨代會應該增加他們的代表席位,給予應有的政治地位。而黨也需要更加廣闊的黨內民主和基層民主。
代表非公經濟中的2.8億工人
在十七大代表選舉的方案中還特別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有“適當數量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工人”。
今年,十八大代表中的民營力量,除了民營企業家外,來自民營企業的工人代表也明顯增加。
當選十八大代表的李國鋒是福建特步公司一名普通的倉庫調度員,作為最基層的員工,他在這個企業打包打了17年,勤勉負責,從未出過差錯。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此生從未想到過自己能當選黨代表。“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沒有比這再高的榮譽了。”
李國鋒的老板告訴他,這比考狀元還要難。
17年前,從農村進城打工的時候,他原想著能吃飽飯就可以了。17年后,他是農民工黨員的代表,帶著他們對城市生活的訴求,與會十八大。
張希賢說:“國有企業擁有8000萬員工,包括在編的和合同制的,非公經濟組織大約有2.8億員工,這些人成為中國新型的工人階層,中共擴大非公經濟組織中的黨代表,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為了這2.8億的工人階級,為了使他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民企為什么這樣紅?
企業家們相信,在中國的政治傳統里,政治上的認可意味著企業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好的發展環境。無論對個人或企業,將形成一筆珍貴的無形資產。也因此,企業家們的這種政治熱情在政商關系微妙而復雜的中國,很容易遭來質疑:這是否會導致權貴與商業的結合和交易,從而扭曲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微博)認為,這樣的質疑不無道理,社會上也確實發生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其政治身份牟取私利的個案。“應當提高警惕,民營企業黨代表一定要實現角色的轉換,不能利用黨代表的身份為個人或企業謀私利。若不能實現身份轉換,這完全有可能發生。”
紅豆集團董事長周海江以為,良好的政商關系應該是民營企業要跟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走,而非跟政府某個官員走。
123下一頁
周海江對政策走向保持著極為敏銳的觀察力。他說,胡錦濤總書記的“7·23”講話,他至少看了十幾遍,他對講話中論及經濟問題的那一句“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印象深刻,并從中看到了十八大之后的整個格局。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希賢認為,真正的企業家進入組織系統之后反而不敢亂來。
2001年開始,中央黨校應有關單位的邀請,舉辦了一些民營企業家培訓班。一時間,全國的企業家趨之若鶩。根據職能定位,中央黨校主要培訓、輪訓黨的高中級領導干部、后備領導干部和理論宣傳干部。由中央黨校對民企老板進行培訓是否合適曾在社會上引起頗多爭議。也有人質疑,老板們進入中央黨校培訓是旨在建立與黨的高級干部溝通的渠道。
據當年參與培訓的一位教授透露,不少在中央黨校內培訓的中高級干部投訴,這些老板們給他們帶來了困擾,他們在黨校的宿舍被老板們拜訪幾乎毫無障礙。
2008年,《黨校工作條例》頒發,中央黨校不再舉辦民營企業家的培訓班。
事實證明,即使無法躋身于高級別的政治舞臺,一些企業家也會注重經營與官方的關系,以獲取更好的政治待遇。
2009年,中央高層領導曾專門作出批示,要加強非公經濟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民營企業中,培養和壯大一支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分子隊伍。這一度成為全國各地工商聯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新當選的企業家代表們紛紛表態:“要跟黨走、聽黨話。”
甘肅大禹節水集團董事長王棟說,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想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環境中去,必須要跟黨走、聽黨話,按照黨的戰略和宏觀決策去走。
吳協恩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的父親、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始終教育華西人,要“心向黨、熱愛黨,聽黨話、跟黨走”, 最終把華西建成了聞名海內外的“天下第一村”。確立對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仰,實事求是地走華西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是他的首要準則。
周海江承諾,將努力帶動更多的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本刊記者白朝陽、見習記者朱禁、實習生簡文超、徐婭、周敬啟對本文亦有貢獻)
老板們是怎樣當選黨代表的?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郭芳 趙磊 鄒錫蘭 | 北京、江蘇、廣東報道
2012年5月14日,紅豆集團董事長周海江光榮當選十八大代表,成為“生產和工作第一線”代表中的一員。
根據中央的要求,十八大代表主要由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生產和工作第一線的黨員兩大部分組成,代表必須要滿足5個方面的要求: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政治立場、良好的品德作風、優秀的工作業績和較強的履職能力。并且,在選舉的程序上,須經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反復醞釀、逐級遴選。
三輪遴選三輪差額
2012年初,周海江從江蘇省各級黨組織三輪遴選推薦的3.7萬名人選中,成為90名代表候選人推薦人選名單中的一員。而這只是開始,接下來,他還要經歷三輪差額選舉。
周海江被列為考察對象,并征求省紀委意見。根據中央的要求,企業方面的人選同時還要征求工商、稅務、質監、環保等相關部門意見。
3月30日,江蘇省委常委會綜合考慮中央對十八大代表的結構分布要求,從90名人選中確定84名候選人初步人選。4月6日至12日,周海江成為公示的84名候選人初步人選之一。
4月12日,江蘇省委召開全委會,再在84人中進行醞釀討論,差額投票確定79名候選人預備人選。根據中央的要求,全委會召開確定候選人預備人選之前,還向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通報候選人初步人選的情況。這是自十七大開始的做法,旨在擴大程序民主。
兩天之后,中共江蘇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差額票決確定了79名江蘇省出席黨的十八大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周海江就是在此次會議上進入了預備人選。
一個月之后,中共江蘇省代表會議召開,差額選舉產生68名出席十八大的正式代表(不含中央提名的兩名)。周海江最后以769票光榮當選(會議應到代表883名,實到代表877名)。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希賢對《中國經濟周刊》說,民營企業黨代表的企業在本省份內的行業中必須是佼佼者。
但這僅是標準之一,根據統計,以省(區、市)為例,當選的生產和工作第一線代表中,獲得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等全國、省部級表彰的達到97.8%,這一比例比十七大時提高了2.1個百分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