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策略的差距 說到這兒,我們又可以將討論延伸至二者競爭策略上的差異。我們知道,和傳統實體店相比,在線購物享受了更低廉的價格,只要輕點幾下鼠標,你選購的商品就快速送上門來;然而,電商和電商間相比,在體驗上就很難做到差異化了,那么,價格上的差異,就成為轉移用戶、吸引重復購買相對容易的手段。我們來看兩家電商的策略有何異同? 亞馬遜的做法是,提升系統效率和用戶體驗,吸引新用戶和增大重復購買,通過實現規;\營,降低可變成本以及獲得更優的供應鏈能力,再將節約下來的成本以更低的價格回饋給顧客,形成用戶粘性。這樣既穩定了毛利率,不會損害供應商和網站本身的利益,同時具備了補貼用戶的能力。亞馬遜的低價策略是可持續的,這種商業模式具備長期有效性。 京東商城比較“豪氣”,“我們從來不去想通過提高毛利率賺錢”!劉強東最近常在推廣京東商城的“倒三角管理模型”,這套模型包括團隊、物流、成本、效率等關鍵詞,卻將“毛利”排除在外。在這套理論的支撐下,劉強東通過微博,高調地向其他電商“宣戰”,甚至放話稱京東商城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這看似一波甚于一波的“價格戰”,著實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也繃緊了供應商的心弦。由于京東商城的貨源多是經銷商,而非品牌商,價格戰首當其沖是對供應商貨款的擠占,而一些較強勢的品牌商,例如海爾集團,考慮到品牌和利潤可能受到破壞,則宣布停止與京東商城的合作。 京東商城真這么大“魄力”,勇于突破商業規則么?冷靜下來看,這場戰爭更似一場公關戰,“低價”的幌子,吸引了眾多價格敏感人群的關注,免費換來網站流量暴增。然而,當消費者留心觀察后能發現,真正讓利的商品并不多,降價前偷漲價格,促銷商品長期缺貨的,比比皆是。一淘網的監測數據顯示,8月15日當天,京東商城大家電降價的比例僅有6%。網站誠信危機顯現,消費者在價格戰中非但享受不到多少優惠,反覺被忽悠了一把。 以低毛利、損害供應鏈關系、破壞市場價格體系換來的一次性“低價”,是不可持續的,打著“低價”的幌子綁架消費者,最終將自食其果。亞馬遜是京東商城膜拜的對象,京東商城怎能不知這其中利害關系,這背后掩蓋的是京東商城巨大的資金壓力。京東商城15億美元的融資,在倉儲物流、人力成本等的高固定投入下,損耗巨大,目前物流設施還在繼續擴建當中;而以規;瘮U張擠走對手的策略,決定了京東商城將長期虧損運營,如此一來,再龐大的資金也有耗盡的一天。當務之急,沖規模、排擠對手,或許能向投資人展示出京東商城漂亮的增速,從而在IPO或是下輪融資中獲得較高的估值。 發展階段上看,京東商城的基礎設施、供應鏈關系仍待完善,還處于亞馬遜的早期,不具備亞馬遜那樣在電商界絕對領先的競爭優勢;競爭策略來看,京東商城近些年的成功,多是由資本推動,缺乏亞馬遜的創新能力,競爭手段不夠穩健,未來競爭籌碼有多大,很大程度也將依賴資金是否及時到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