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企業應注意合理應用內、外部人力資本的組合,促進企業進入經營發展的高速路。經營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迫切需要加速擴張、壯大實力,希望通過引進外部投資,擴大資源總量,拓展市場的想法與作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應該注意科學地引入人力資本。處于這一階段的私營企業往往出現企業科層迅速增加、內部信息交流不暢、內部人員素質條件低于外部市場發展要求的現象。企業習慣于采用提拔內部骨干員工擔任關鍵崗位職務的作法應對。實事求是地評價,這不失為具有很強內部激勵作用的作法,是企業經營者重視內部人力資源的體現。但僅限于此還不夠。由于企業在初創和成長階段多數缺乏長期、系統的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對內部人才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和實際崗位能力與潛力缺少科學評價和適當導向,這種作法的副作用是它導致逐級地將一些Cye勝任較低層級工作的員工提拔到較高層面的崗位,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開始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面對他不能完全勝任或當時完全不能勝任的工作,企業又來不及或根本沒有準備對其提供相應培訓的計劃或條件,強烈的進取意識和低層面的成功經驗導致他們雄心勃勃,頭腦簡單決心大、方向不明干勁足,滿腔熱情地協助企業經營者將企業推上盲目發展、管理失控的道路。有足夠聰明才干的經營者最終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盡快糾正自己的方向,但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良好時機被延遲了,經營中走了本不該走的彎路,企業持續發展的代價高昂。
應該看到,盡管在實際效應方面的認識不盡一致,人力資本的正面作用始終在逐漸擴大并逐漸獲得規模較大、發展較快企業的認同,究其原因,應該是由于企業在成長期以后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投資者確實感受到有此需要的緣故。
(三) 名實不符的“假集體”企業目前整體狀態低迷
名實不符的“假集體”企業一度受政策扶持影響,起步和發展速度較快。目前由于產權界定不清,有關部門不愿承認創業者物質投入和以人力資本投入的現實,不愿給予創業者以合法權益;個別創業者又不愿承認有關部門在當初為企業發展所付出的非貨幣性投入,使此種產權類型的企業處于產權歸屬不清、經營狀態低迷的狀態。其致命問題是:若產權劃分問題長期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一部分企業可能因此而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甚至趨向于消亡。
1. “假集體”企業在早期受政策扶植因素影響較大、發展較快。“假集體”企業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中一種特有的經濟現象。一方面是由于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公眾普遍收入水平較低、個人單純來源于工資的貨幣資金積累不足以滿足興辦企業的投資數量要求,完全的私營企業難以大規模產生;另一方面也有社會經濟體制的約束和關于發展、規范私營企業的法律法規缺少或不夠完善的緣故。因此,從發展地方經濟和落實就業、緩解社會壓力的實際出發,得當時經濟改革政策的引導,相當一批私營企業頂著公有制經濟組織的“紅帽子”登上經濟舞臺,并且在當時國有經濟主要以國家和主管部門的行政性指令為依據從事生產活動、多數企業缺乏經營意識、體制僵化的情況下,依靠相對靈活的經營機制和較敏銳的市場感覺,在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具體扶持下,借助于經營場地的提供、經營資質、貸款等方面條件的滿足,很快地發展起來。
2. 目前“假集體”企業矛盾、爭議較多,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進一步發展。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私營企業中“假集體”企業經營規模和效益不斷增加,出現了“假集體”企業創立者要求明晰其應有產權歸屬,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希望承認其前期投入、分享產權和經營利益的問題。導致“假集體”企業在產權界定方面出現紛爭的主要原因是各方在企業創立初期都缺少實際的貨幣資金投入,僅以一紙文書、部分原材料、輔料或場地的實際使用權作為企業開辦的條件,由于都堅持企業產權完全歸屬于自己一方的觀點,雙方在企業產權界定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無法解決。導致的結果是:或者由原主管部門全面接管企業,創業者被趕出企業大門,其應享有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保障;或者企業完全由當初主要參與創立的個別人把持,開始以某種形式轉移主要經營資產,原提供了部分創業條件的有關方面被排除在外,憤而應用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約束其發展,追討其應有權益。企業開始曠日持久地陷入法律糾紛或上訪告狀的境地,正常經營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礙甚至停滯。特別是當前期資產投入的法律憑據缺乏或遺失時,此類問題在現有法律要求投資人出證以作為依法判決的法律依據的前提下似乎根本無法得到合理解決。只能無奈地放任企業在各方互不相讓的情況下長期處于失控狀態,迅速走向衰落。
(四) 改制轉軌型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與以上諸類型企業比較,改制轉軌型的私營企業借助國有經濟從某些行業內退出的時機,借助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及時收購兼并的經營舉措,迅速填補行業空白、整合有效資源、擴大經營規模、謀求業內強勢地位,發展勢頭較好。
1.部分處于成長期的企業開始加快企業發展步伐。國內部分處于成長期的私營企業借助近期國有企業自某些領域退出的有利時機,及時進入新的地域市場或產品市場,借助對業內某些優質資源的整合和經營機制方面的優勢,加快了市場拓展和企業發展的步伐。如河北省一家原本主營業務績效并不特別突出、注冊資本不過千萬的私營企業,利用國有企業調整行業結構、改制轉軌的時機,采用先承包經營、后收購控股的作法,異地購并了一家國有中型冶金企業,很快成長為年度經營收入十億元左右,利潤上億元的企業集團,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3. 成型期企業可借助其達到規模效應。已經實現技術成型、產品成型和管理成型的企業可借此爭取利用更多優勢資源,實現向外部的積極擴張。如北京一家知名軟件企業,利用企業穩定的市場、技術、產品優勢,主動向國內其他省市擴張,先整合當地社會閑置資源和部分弱勢資源,異地組建新的有限責任制企業。然后逐步聚集資源能量,形成了較大的經營網絡,并借助私營企業普遍要求改善外部融資環境、提供公平待遇的時機,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上市融資的目標,爭取在資金充裕的條件下謀求更大的規模效應。
4. 進入成熟期或拓展期的企業可借此實現市場拓展或行業拓展的戰略規劃。當企業在某一產品市場或行業領域保持穩定的市場占有率或相對穩定的優勢經營地位時,進行新的市場拓展或行業拓展往往是順理成章的事。借助改制轉型,企業可順利實現其進入新行業或新地域的目標。如江浙地區一家原來主要從事飲料生產的企業,自認為本行業內發展機會已經不多,分別采用收購國有商業網點,承擔廠址搬遷任務、安置部分企業下崗員工的作法,先后進入不同地域的零售商業、服裝加工和機械制造工業等行業領域,試圖完成其多元化經營的目標,并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引起了理論界人士和媒體的關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