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銘心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的國際商務研究講座教授,是國際戰略管理研究領域貢獻最大的研究者之一。他曾在1994~2004年期間,擔任毅偉商學院分管研究的副院長。
毅偉商學院一直擁有僅次于哈佛商學院的世界上第二大企業案例庫。毅偉也是世界上關于中國案例產生最多的商學院。作為毅偉商學院亞洲管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包銘心一直致力于亞洲和新興市場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亞洲企業案例庫。
他和中國也有著不解之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中國企業,也是為數不多的擁有中文名字的西方知名教授,包銘心是如何念好“中國經”的?
中國玩具曾在美國被大量召回,當時美國的媒體普遍都認為是中國的玩具制造商有問題。時任毅偉商學院亞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的包銘心教授就做了一個研究,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玩具出現問題的主要責任是美方的設計,為中國玩具廠商正了名,避免了中國玩具進一步的損失。
世界不都是平的
《經理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世界是平的,但您認為是世界是不平的,中國企業國際化會從中獲得什么啟示?
包銘心:世界是平的,但在實踐中不能一概而論,中國就有句成語叫“山高皇帝遠”。現代化的互聯網似乎能夠把世界鏟平。事實上,全球化只是一種需要考慮的選擇,很多事情人們更需要面對面地溝通和交流,仍然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來改變人的意識和觀念,世界不是僅靠互聯網和現代化的技術就能鏟平的。從某些方面來講,世界是不平的,像東西方的文化與體制是迥然不同的,幾千年形成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的改變過程也是漫長的,東西方企業的文化也有很多差異,光有技術還鏟不平這個世界。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要做到知己知彼,不但要做好自己企業管理,還要了解國外企業的管理和實踐,從別人國際化經驗中找到自己的國際化之路。
《經理人》:中國企業國際并購鮮見成功案例,主要癥結是什么?印度公司國際化為何比中國企業更具優勢?
包銘心:中國海外并購成功的案例的確不多,主要因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起步比較晚,僅僅有一二十年的時間,還處在學習階段,需要一個培養和成長的過程。中國企業在國內實踐做得很好,但不一定了解海外的實踐,國際并購需要克服文化差異、體制障礙等很多困難。中國企業要實現國際化還需要更多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理念和做法。另一個障礙是缺乏國際化人才,日本很多企業可以雇傭外籍職業經理人擔任CEO,中國企業卻鮮有外籍人士擔任高管。
中國產品走出去做得比印度好,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顯然不如印度做得好。印度很多大企業集團能走出去,最大的優勢是人才,印度本土企業的國際化在語言、文化、觀念等方面的障礙比中國企業少,另外一方面,印度大多是民營企業,不需要層層審批,市場反應非常快。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