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按照“福利養懶人”這個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規矩,北歐的“福利國家”應該是最多懶人的地方。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不妨通過北歐國家和美國就業保障制度的對比,來看看完善的福利制度如何“養出”更高素質的勞動者。
美國的傳統制造業,瞄準的是大眾市場,采用大規模生產的“福特體制”。“福特體制”的特點是標準化、流水線化,不僅每個部件都可以隨意替換,工人也可以隨意替換。工人所從事的是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其功能近乎一個機械手,不需要太多的訓練,有“普通技能”大致就可以應付。與之相對的,是精品生產,瞄準的是所謂“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或稱“縫隙市場”“小眾市場”。特別定作的高端產品,批量甚小的特殊產品,乃至生產消費品的特殊器具、機械等等“生產性物資”,都屬于這類。這樣的生產模式,所要求的技能非常精深,職工必須具有處理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中的問題的能力。介于兩者之中的,則是多元化的大規模生產(DMP: diversified mass production)。這種生產仍然面對大眾市場,保持很大的批量,但比較靈活,可以針對用戶的需求隨時根據產品的原型進行修改。日本的汽車業和電器業大致就屬于這種模式。
美國的體制,鼓勵少數人拔尖,有一個相當規模的創造階層。這些人不管從事哪個行當,都有通才教育的背景,視野開闊,創意充足,不受本專業傳統模式的限制。因此,美國每能領導突變式的變革。喬布斯就是這方面典型的弄潮兒。同時,這些聰明人能夠設計出傻瓜都能操作的大規模生產程序,減少了對高級技術工人的依賴。一旦工人如同隨時可替換的部件一般,企業就隨時可以“外包”到低薪國家,在全球化中表現得異常靈活,但也導致了工人的價值越來越低,導致了所謂“沖向底層的競爭”(race to the bottom):既然中國工人能干美國工人的活兒,老板憑什么支付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如果印度工人拿一半錢就能干中國工人的活兒,中國工人的工資也過高了。美國制造業在“中國制造”的沖擊下風雨飄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德國、北歐等發達國家,則不僅不怕“中國制造”,反而把“中國制造”看成是自己的機會。與鼓吹貿易保護主義的美國工會相對照,北歐的工會,大多歡迎全球化的競爭。德國的各種精密儀器、機械,則是“中國制造”的基本工具。德國人驕傲地宣稱,中國固然是“世界工廠”,但這個“世界工廠”是德國的公司建造的。這就使德國制造業成為“中國崛起”的贏家。這里的根本原因是,在德國、北歐的生產體系中,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絕非隨時可以替換的部件。許多產品,除了這些工人外誰也作不到一流的水準。采取終身雇傭制度的日本,大致也是如此。
不妨舉幾個例子。2012年10月底美東颶風前夜,我從電工那里訂購了便攜發電機,是個美國牌子,噪音很大。我問:“有安靜點的嗎?”答:“你愿花那個錢,就買本田。”這臺美國牌子的900美元。本田多少?上網一查,同等能量的,一種2700多美元,一種4000美元。本田的牌子,放在汽車上是個平民牌。但從割草機到私人飛機,沾上“本田”這兩個字就貴。幾年前買加濕器也有同樣的經歷。買美國的牌子,100美元以下肯定下來了。但噪音大,在琴房、臥室難以使用。換個德國牌子,白天幾乎聽不到聲音。但一臺要400美元。同樣是常用消費品,美國往往經營廉價的大眾品牌。德國則專精于小眾的高端產品,利潤邊際大得多。我曾為此事問過搞工程的朋友。對方解釋:機械加工的精度,只有德國和日本等幾個國家能達到這樣的一流水準,人家的技工是十年磨一劍的功夫,好像祖傳的一樣,美國那種粗獷的流水線生產,大多對此望塵莫及。由此也不難理解,美國人也可以搞出幾款豪車,但缺乏足夠的技能資源在高端產品上全線出擊。你裝個空調,安靜的高端產品幾乎一色的日本品牌。美國產的窗式空調噪音往往很大,難以進臥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