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德國、北歐、乃至日本的制度,是如何鼓勵企業培養職工的專精技能呢?各國的模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大凡不出如下三大福利要素:就業保障,失業保障和工薪保障。就業保障,非常類似于我們所謂的“鐵飯碗”,如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度。德國企業,則通過“工作委員會”中的職工民主事實上保證了職位的穩定性。失業保障,主要是使失業人員能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近乎原工資的收入。這在北歐國家最為發達。工薪保障,則是保障掌握某一技能的人才,無論在哪里工作都能獲得法定水準的工資。這三個因素,構成了強大的福利體系,不僅沒有“養懶人”,反而激勵職工精化自己的技藝。
首先看公司專用的技能。這種技能的生成,特別依賴于就業保障,即員工不會遭到解雇。越是專注于小眾高端市場的公司,其應用的技術往往越是專精、適用面越狹窄。高級技工掌握相關技術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磨練。一旦掌握,這樣的技術也只能在本公司內運用。如果離開這家公司,這些技工就無法依靠這樣的專門手藝吃飯,只能靠人人都有的“普通技藝”,也就是成為一名非熟練工人。所以,技工們在決定把自己的青春投入一項狹窄精深的技藝時,必須知道使用這種技藝的公司靠得住:它不僅會長期雇傭自己,而且將支付可觀的薪酬。從這個意義上看,職工決定全身心地精研公司所需要的專門技術,實際上就是在公司的技術資產上進行投資。公司只有保障了這種投資的回報,才能一代一代地不斷吸引新的投資。經濟蕭條時解雇幾個員工貌似削減了開支、增加了效率,實際上是削弱了公司的技術資產。
接下來是行業專用技能,這種技能的生成,更依賴于失業保護。一般而言,德國、日本比較注重就業保護,即公司對骨干員工多提供“鐵飯碗”。北歐“福利國家”,則更注重失業保護。這種失業保護有幾個要素。第一,失業者可以長期享受福利,不會有短期生存危機;第二,福利的“工薪替代率”相當高,失業的人拿到的福利經常在原工資的80%左右;第三,失業者有權選擇“適當的工作”,拒絕那些和自己的技能、工資水平不相符的工作。比如,你作為一個高級工程師失業了,有個普通技術人員的空缺,你可以拒絕接受,繼續領取失業福利。因為你此時的福利,如果按原工資的80%算,可能高于一個中層職位的全薪。同時你也不必去干低于你技能水平的工作。在這種體制的保護下,職工雖然沒有終身雇傭,沒有“鐵飯碗”,但失業后可以靠80%工資水平的收入堅持很長一段時間,并有著專業進修等許多提升技能的機會,犯不上被生存情勢所逼而屈就一個低薪的工作,日后可以在本行業找個同等的甚至更高薪的工作。這就有效地保護了行業技能資產。
德國、北歐的體制雖然在就業和失業保護上各有側重,但都共享著另一特點,即工薪保護:同一行業的工薪,往往是全行業工會和雇主協會統一討價還價確定的。結果是,你在某一行業干某一種工作,無論在哪里都是一樣的工資。你不要指望跳槽而長工資,除非你的職位級別升了。不過,你的職位級別,往往是由行業內的權威證書所界定,不能由公司隨意亂定。這種薪酬制度最大的一個功能,是保證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哪怕同行業中有大量的失業,許多人愿意接受更低的薪酬,所有企業也都必須維持高標準的薪酬,除非工會和雇主協會達成新的協議。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看來,這是人為地把薪酬抬高到市場價值以上,增加了勞動力成本,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但是,福利制度則另有邏輯:這種工薪保護,使每位準備進入新行業的年輕人都能夠計算出一個理性的預期:培養自己技能的成本是多少,掌握這種技能后,一生的總收入大致是多少。這樣的確定性,鼓勵更多的人進行技能投資,增加了社會的技能供給。在“福利國家”人們經常說的是:低薪是缺乏競爭力的企業的保護傘。支付不了高薪的企業應該被市場淘汰。這就像我們那個引體向上的比喻一樣,真正的壯漢,是能夠負重拉起自己的身體的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