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這已經是我連續第四次寫博客談論跨國公司在中國遭遇的挑戰了,讀者們可能會覺得我最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有點過火。
但從另一方面考慮一下,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時刻。新一屆領導人面臨著各種迫切挑戰。同時,中國的年輕一代正亟需規劃他們的職業路徑,擺在眼前的選擇不僅更復雜多樣,也更令人迷惑。
也許,對外企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審視還不是當前中國新領導層最優先考慮的事情,但涉及金融、經濟、國企改革的很多方面都會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環境造成重大影響,這些結果是值得密切關注的。
對年輕人來說,從5年前甚至更早開始,最佳就業選擇的鐘擺就已經偏離了跨國企業。對高級人才的爭奪也變得愈加激烈。但在任何一個國家,求職意向的鐘擺總是兩頭搖晃,到一定階段總會出現回潮。
無論是中國政府的決策者,還是籌謀事業發展的年輕人,抑或是評估與在華外企合作前景的CEO,對外企如何看待眼下在中國面臨的挑戰進行一下了解總是有好處的。
最近我在The China Law Blog上看到一段Youtube視頻鏈接,內容是與此有關的一個演講,題目為“在中國經商的五大挑戰”。演講人是業內廣受尊重的專家、Control Risks大中華區及北亞執行董事Kent Kedl。
他在演講中提到的五大挑戰對我來說再真實不過。我就曾親眼見過某些外國企業因為對其中某個或幾個問題應對有誤,導致在中國市場折戟沉沙。
Kedl先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要首先明確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動機。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如果外國企業只看到中國市場的規模巨大,沒有考慮清楚或擬定出戰略規劃就貿然進入,失敗的機率很高。公司經營戰略還必須獲得各部門高層的廣泛支持,短期即使未能如愿,也要確保不會發生180度的大逆轉。而更長遠的目光及戰略規劃是一筆巨大財富,二者缺其一都可能增添失敗的風險。
第二個挑戰就是各類經營信息不透明,在這方面企業會遇到與進入別國市場完全不同的情況。目前中國的透明度已比30年前進步了很多,但市場數據不足或可信度低仍讓外國企業感到棘手。而某類信息周圍還存在著危險的灰色區域,這些信息在別國本該屬于市場調查領域,但在中國卻仍被視作國家機密。
Kedl提出的第三個挑戰 與上一個相關,但與市場數據本身無關,更多是關于如何對中方合作企業或個人進行確鑿背景調查的難題。中國歷史悠久,人際和家族關系綿延數代,企業形態在過去20年間發生了巨變,地域差異明顯,環境極為復雜。如果不能充分了解企業背景的細微之處以及個人之間的聯系,將會釀成代價慘重的錯誤。
Kedl提出的第四個挑戰是了解政府在商業領域中的角色變化,領會其對規章制度、市場準入、投資獎勵等構成的影響。在開放前,政府、企業和媒體實為一個統一整體。中國的改革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大方向是讓政府和軍隊脫離經商行為,使市場監管機構獨立于經營單位。但是,在各地區和行業,這項改革的推進程度各不相同,尚處于試驗階段,仍需調整和完善。外國企業需要充分掌握相關信息,以減少政府對企業運營造成的意外影響。
布魯斯學會曾在2011年出版了Ken Lieberthal教授的《管理中國挑戰》一書。書中,Ken Lieberthal教授探討了外國企業了解中方潛在合作單位或相關政府機構的匯報關系(如領導關系、業務關系等)的重要性。這類信息并不算作機密,雖然沒有擺在明面上,但只要有心打聽還是可以獲得的。這對了解中方潛在合作伙伴或監管機構的組織架構很有幫助。
Kedl提出的第五個挑戰是中國的經商模式仍存在極強的本土性和地域性,某個城市的成功做法到了另一個地方可能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在中國沒有一個適用于各地區、各企業的“萬能”方案。與五年前相比,目前這個問題和外國投資者的關聯更加密切,因為中國3、4、5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迅速,重要性也在不斷地提高。
《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同樣可以應用于中國政府的決策者、潛在的商業伙伴以及求職者身上。
大家從各自的角度了解在華外企所面臨的挑戰,對各方來說這都是一個天賜良機[創業網Cye.com.cn]。
蛇年將會是外國企業反思和調整其中國策略的關鍵年,在總結過往經驗教訓的同時也要把握新的政策導向。
這同樣適用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無論是出去還是進來,都面臨著錯綜復雜的挑戰和瞬息萬變的環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