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體制還不夠完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漠,監督機制尚不太健全的情況下,哪種所有制企業都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感染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所不同的是,由于病菌不同,產生病菌的原因不同,有的病是致命的,有的病是不傷及生命的,有的病是能讓患者得到他人同情的,有的病則很難讓患者得到他人同情。
“國企病”作為眾多中國企業病種中的一個,顯然病情要比其他企業危重,而且很難得到社會的寬容和同情。因為,患者是掌握著龐大社會資源,又被稱作國民經濟支柱與保障的國有企業,特別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國有企業。
眼下,一系列的負面消息,不僅再次將國企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且讓“國企病”再一次暴露在公眾面前,且病情是那么的危重。
先是國企占據了2012年企業虧損榜的前十位,讓輿論嘩然。接下來,媒體披露的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報中“業務招待費”一項高達8.37億元(人民幣,下同),不僅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還引發了輿論對其他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業務招待費”的關注。
關注的結果是,五大建筑央企2012年一年的“業務招待費”共計22億元,占1720家公布了“業務招待費”企業總量133億元的16.5%,而五家央企占全部企業的比重則只有0.29%,兩者相比,相差近57倍。就算央企的塊頭大些,也不該差距如此之大。
緊接著,中國國家審計署公布的十戶央企和三家國有銀行2011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顯示,不僅未批先建工程超過了600億元,而且諸如濫發福利、濫設開支項目、不按規定對項目公開招標、隨意更改招標結果、違規發放貸款,以及以“健身卡”之名濫發福利等現象也是大量存在。
雖然按照審計署的說法,相關涉案企業已經按規定進行了整改,并對相關責任人也進行了處理。但是,卻沒有提供如何根治“國企病”的辦法和措施。也就是說,面對這些企業暴露的“國企病”,仍然采取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頭痛醫腳的方式。誰也無法保證,在下一次的審計中,這些病還會不會重發。
事實也是如此,自從中國成立了審計機構,并對國企進行年度審計以來,“國企病”就一直沒有根治過。不僅沒有得到根治,而且病菌還在不斷異變,滋生出許多新的“國企病”,如此次中移動以健身卡之名濫發福利的行為,以及中國出版集團所屬新華書店總店、中華書局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2009年至2011年存在部分古籍特藏書和善本下落不明等。
舊病未除,新病又至,困擾國企的各種病菌、病情頻繁發作、不斷繁殖,確實讓社會公眾十分痛恨又十分擔心。因為,國企擔當的不僅是企業責任、員工責任,更擔當的是社會責任、國家責任、歷史責任。國企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國家形象、社會形象,代表的是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如果“國企病”不除,甚至還在惡化、變異,顯然對國家安全、人民安全、社會安全是相當不利的。
對此,雖然相關企業及其職能部門已迅速作出回應,表示將積極整改,并歡迎社會各方面加大監督力度,幫助國企醫治“國企病”。但是,到底如何醫治、如何整改、如何監督,似乎仍停留于過去口號式的老套路,沒有新舉措與辦法。如果這樣,“國企病”將無法得到根治和解決。
必須注意的一個事實是,盡管“國企病”病種很多、細菌繁殖很快,且出現了一定變異,然而,仔細診斷則不難發現,病根基本一致,那就是體制和機制僵化、陳舊、不合理帶來的病菌繁殖土壤過于肥沃,滋生病菌的營養過于豐富,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在回應和處理“國企病”過程中,仍然局限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老套路、老辦法、老手段,那么,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心依舊”,該來的照樣來,不該來的也會接踵而至。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屢審屢犯、屢改屢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最根本的醫治措施,就是找出“國企病”的體制和機制病根,通過深化改革的方式和辦法,將國有企業改革成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使其病情不再惡化,并得到根本性救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