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期安永中國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過去10年中,在華企業(包括國有、民營、外資企業)取得了杰出成績。
然而現在有何不同?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始引擎正在降溫。眾所周知,在過去兩年中,無論是來自國際的需求還是國內的環境都發生著巨大變化。
與此同時,中國的生產率增長也趨于下降。先前幾輪的市場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已基本完成,而勞動力從生產率較低的農業向生產率較高的制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也已接近尾聲。
因此,提高生產率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對于企業而言,這樣的挑戰已不再是單純依靠降低成本就可以應對的。如果企業希望保持盈利性增長,就必須在管理方式、運營實踐、科技運用以及業務創新等方面推行更深化和更持久的改善。
市場環境概況
企業仍然保持盈利
大部分在華企業仍然保持盈利狀態,這表明中國經濟還在穩健發展。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僅有3%的受訪者表示上一個財政年度處于虧損狀態。
受訪企業的平均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率竟達到20.9% 。然而不同企業的財務績效卻存在巨大差異。排名前10%的企業,其平均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高達40% ,相比之下排名后10%的,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則只有5%。
從企業所有制來看,外資企業的盈利水平最高——排在10%的外資企業,其平均EBITDA率達到44% 。與此相反合資企業的財務績效最不理想。

從行業分布來看,醫療保健行業擁有最高的利潤率,其平均EBITDA率達到25.2% ,緊隨其后的則是金融服務領域,科技產業次之。然而受產能過剩等問題所累,工業品部門的財務績 效最 差,平均EBITDA率只有16.2% 。也許最顯著的結果在于,調查揭示了同一行業領域中各個企業在財務績效方面的巨大差異——存在一組績效較差的“長尾”企業。考慮到目前各個行業的內部競爭 日益加劇,我們認為上述差距在未來24個月中還會繼續增大。
企業關注盈利性增長
總而言之,受訪企業對中國未來幾年的國內潛在需求仍然保持樂觀,并將繼續把收入增長作為重要目標。事實上,2013年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向“消費導向”轉型之元年,即以國內消費取代投資和出口,為經濟增長做出更多貢獻。
在被問及未來24個月中,下列哪些方面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最大時,幾乎有過半的受訪者提及將業務拓展到更有利潤的市場,受訪者認為第二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提高生產率。
利潤率面臨更大壓力
利潤率面臨持續增加的壓力也是生產率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幾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與過去兩年相比,所在企業的利潤率有所下降。而表示利潤率增加的受訪企業只有上述企業的一半。
在絕大多數行業中,企業正面臨收入增長放緩和成本性通脹居高不下的雙重壓力,導致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外資企業對此的感受最為深刻。即便是對較少 受國際貿易影響的國有企業,盡管他們所處的競爭環境沒有那樣激烈,總體情況優于其他類型企業,但仍有42% 的受訪者表示所在企業的利潤率有所下降。
基于行業分析我們發現,服務行業的表現普遍優異,其中包括醫療保健和金融服務。服務領域的就業率已經連續四年穩步上升,并且在將來一段時間內還會得益于政府對第三產業的扶持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當前的經濟增長放緩似乎對工業部門打擊最大,特別是電信、工業品和消費品行業。產能過剩已成為巨大難題,為此很多企業不得不通過下調商品價格來解決。
結構性增長放緩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利潤率的下降,不斷上升的成本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除了眾所周知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上漲之外,原材料成本也呈上升趨勢,這在能源和食品行業尤為突出。
我們認為成本性通脹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間中將保持常態。這一點已得到了充分證實——政府明確表示將大幅提高人均年收入,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能源行業的定價機制改革將從天然氣和電煤入手,意味著所有企業在能源消耗方面的成本即將上漲。更嚴格的環境保護監管體系也會為能源密集型企業和高污 染行業增加新的成本, 最終通過行業的整體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例如國務院已經公布了有關2013年石油企業在全國范圍內提供清潔燃料的時間表,這預示所有行業都將面臨更高的運 輸成本。
期待已久的利率自由化改革很可能會給當前易于獲取信貸的企業帶來更高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杠桿率過高的企業可能面臨融資困境,卻又不得不適應更為緊縮的信貸壞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