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末,國家質檢總局相繼發布了《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實施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的通知》和《關于做好重點產品質量電子監管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列入《首批入網產品目錄》的9大類69種產品在2008年6月底前必須實現賦碼上市;2008年1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首批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可變條碼標簽印刷企業名單》,47家印刷企業名列其中,《電子監管碼印刷企業管理辦法》隨之出臺;2月,國家質檢總局根據產品質量電子監管實施情況發布《關于2008年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推進工作部署的通知》,對賦碼方式和上市時間進行了調整;4月,《第二批賦碼印刷企業推薦名單》出爐,56家印刷企業映入眼簾;6月,國家質檢總局向各省局和中國印刷技術協會、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發出《關于報送第三批賦碼印刷企業推薦名錄的通知》,可謂腳步匆匆。
“一袋假種子,曾經讓一年的辛苦化為泡影;一瓶假酒,曾經讓五彩的世界陷入黑暗;一桶假奶粉,曾經讓孩子的微笑成為記憶”。7月,劉德華悲傷的眼神讓大家記住了電子監管碼,也記住了那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電子監管碼,一掃就知道”。
但似乎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簡簡單單“一掃”的背后,有多少印刷企業為之“消得人憔悴”。
商機還是危機
這是一道過于簡單的比較題。一邊是食品、家用電器、人造板、電線電纜、農資、燃氣用具、勞動防護用品、電熱毯、化妝品9大類69種產品所涉及的8.7萬家企業,數以億、十億、百億計的產品所產生的強大需求,一邊是寥寥百余家賦碼推薦企業,算上目前國內擁有可變條碼印刷技術的印包企業也不過幾百家。很明顯,生產能力還遠不能滿足如此龐大的電子監管碼印刷需求,而這些數字都仿佛是在向印刷企業宣告:商機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