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何在?
新的變化自然會引發外界對沃爾沃工會與新東家之間關系的擔心。但截至目前沃爾沃工會與李書福代表的收購方還保持著蜜月期的關系。一方面,之前的大規模裁員是由福特完成的,李書福接手后并未做出任何刺激工會方面的舉動;另一方面,沃爾沃的工會與美國底特律和韓國汽車行業的工會有著很大差異。
在高強度的國家體制保障下,沃爾沃工會無需以極端方法解決問題。從歷史上看,沃爾沃的工會表現溫和,極少出現大罷工。勞資雙方通常會采用更溫和、更合理的處理問題方法。關鍵在于,雙方在很多立場上的觀點較為接近。
“你如果能夠在基本面上保證他的權益要求,并不會出現雙方差異很大的情況。”瑞典投資促進署的大中華區副署長陳永嵐告訴《環球企業家》:“如果像此次并購協議所說,沃爾沃仍然保持獨立運營,我認為勞資雙方的關系不會有太大變化。”
“我們要向他們敞開心扉,我們也要認真地去傾聽他們在想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信息。西方企業的管理有它一套自身的規律,我們不要把中國那套東西拿過去,那一定是行不通的。” 李書福一直在努力向工會和外界傳遞他的誠意,但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這些。
好消息是,沃爾沃的全新管理團隊有助于維持之前與工會良好的合作關系。盡管前任沃爾沃CEO斯蒂芬·奧德爾(Stephen Odell)為代表的幾名高官調回福特任職,但短期內不會對沃爾沃未來運營產生巨大負面影響。福特自從2007年就已在沃爾沃實施模擬分離,即核心管理團隊正職不在公司期間,由副職或適合人選履行正職的權力,培養屬于沃爾沃自身的管理團隊,為日后出售沃爾沃做好準備。完成收購后,原副首席財務官漢斯·奧斯卡森 (Hans-Oskarsson)立即成為公司代理首席財務官。在交割完成的同時,沃爾沃還宣布了新一屆公司董事會成員。李書福得到了在沃爾沃工作近40年的漢斯-奧洛夫·奧爾森(Hans-Olov Olsson)擔任副董事長。
但完成收購之后,李書福并沒有把沃爾沃的實際運營大權交給一個擁有“沃爾沃血統”的經理人以期望平穩過渡,而是從公司外部挑選了前大眾汽車北美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斯蒂芬·雅克布(Stefan Jacoby)出任公司總裁兼CEO。這一舉動并不符合完成并購后的通常做法,不由令人想到2005年收購IBM公司PC業務的聯想集團。
吉利集團對沃爾沃的收購,被視為繼聯想之后,第二次中國企業得以完成對國際著名消費品牌的收購。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聯想為收購后新公司的核心管理層人選制定了特殊計劃。收購之初,原聯想總裁楊元慶擔任董事長,同時聘用了IBM老將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擔任CEO近1年時間平穩過渡,隨后從外部聘用來自戴爾公司的阿梅里奧(William Amelio)。2009年年初,聯想創始人柳傳志重返一線擔任公司董事長,成長于中國市場的楊元慶成為CEO,此舉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并誘發關于國際化人才風險的爭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