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信息優勢
傳統媒體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無限制地傳播信息。而網絡媒體從根本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全世界都可以進入完全自由開放的全球信息空間。通過互聯網,時間和空間不再是信息的障礙,無限的傳播范圍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國界不復存在,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政治、地域經濟、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信息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虛擬空間,使人體驗到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好比看立體電影的時候,電影屏幕上扔東西,觀眾會感覺是向自己扔過來一樣。相對傳統媒體來講,網絡媒體還擁有即時性、大容量等優越性。
互聯網上信息的即時性與持久性。網絡媒體使新聞的時效性與持久性得到結合。較報刊前進一步,廣播電視的現場直播使零時間新聞發布成為可能,但這并沒有真正解決新聞的時效性問題。時效性是新聞價值重要的評判標準之一。長久以來,人們對于時效性的認識不清,更多地關注新聞信息本身發布的及時性,而忽視受眾接收新聞的及時性一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聞信息時效性的要求不僅要及時,更重要的是確保需要這些新聞信息的人群能夠隨時接收到。網絡媒體非常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網絡新聞不僅具有即時性,同時具有持久性的特征。網絡新聞是可存儲的,它不同于廣播電視新聞轉瞬即逝,也省去了保存報刊的麻煩。新聞媒體可以在網絡上開辦專題或專欄,集合與某一事件有關的新聞信息,使瀏覽者對事件的發展有全面的把握。網絡媒體可存儲的特點使得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新聞,在用戶需要時也可隨時通過百度、SOS、谷歌等將其從網絡數據庫中調出來,大大提高了用戶的工作效率。
互聯網上傳播速度的快捷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面臨挑戰。網絡媒體沒有截稿時間,所發布的信息是即時的、不受限制的,是一種“全天候”的發稿方式。由于全球時差的變化,互聯網上信息的發布交叉縱橫,其優勢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如“5?12”汶川大地震、2010世博會、各大體育賽事的信息均在各大門戶網站率先發表。而相對于互聯網的即時采訪、即時發稿的快捷,傳統的新聞采訪寫作的速度較慢。如對于報刊來說,即便是很短的新聞信息,也要花費記者好幾個小時去采訪,而寫成稿件還要花費將近一個小時;而如果采訪報道一篇通訊,更是要花好幾天時間去采訪。再加上送審、編輯修改,以及排版所花費的時間,等到新聞見報的時候,新聞已經成為“舊聞”。
網絡媒體信息量龐大,傳統媒體無法相比。從信息的容量來看,互聯網上的信息可以用“無窮無盡”來形容,用戶在互聯網上對信息可以進行自由選擇,單純從獲取信息的角度講,網絡媒體比傳統傳媒有更強的競爭力。互聯網廣闊的空間讓用戶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背景、解釋新聞,這使得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面臨著挑戰。傳統媒體的傳播范圍受到時間、地理、天氣等條件的限制。而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一臺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上發布信息,世界各地的用戶都可以獲得該信息,這就給編輯和記者在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們在對新聞的處理上不得不更加迅速、全面、周到。
網絡媒體使新聞信息傳播個人化發展。現在,互聯網上的個人化新聞服務已顯示出其發展潛力。互動性使互聯網可以根據用戶事先選定的范圍將新聞直接發到其個人電子信箱,可以按用戶要求的時間和順序播報視頻新聞和其他節目。在因特網上,越來越多的網站都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個人化服務。有了個人化服務,人們不必每天到網上搜索,互聯網會根據用戶的個人需要、用戶的個人愛好,提供舒適及時的服務。網絡媒體真正促成了傳播從“大眾傳播”向“個性傳播”的轉變。新聞信息正向完全滿足理性消費的要求發展。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發展
相對網絡媒體而言,傳統媒體擁有令網絡媒體艷羨的內容品牌、相當龐大的受眾群體、穩定的專業記者隊伍,新聞來源非常廣泛,這些都是網絡媒體在短期內所望塵莫及的。媒體最基礎的東西就是新聞,在難以識別互聯網上信息真偽的情況下,傳統媒體有著網絡媒體難以匹敵的品牌公信力。網絡媒體在不能完全自己采編、制作新聞的情況下,還須依靠傳統媒體的內容、人力資源等成長。網絡媒體現在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還將繼續依托傳統媒體而發展。新興的網絡媒體在一日千里的發展中,清醒地看到了傳統媒體的優勢,于是,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就成為一種理智的必然選擇。因此,越來越多的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走上了合作之路。各種門戶網站建設的基本思路似乎正在形成,即內容與經營并重。在“內容”與“經營”這對概念的關系中,內容是基礎,經營是手段。內容與經營一起涵蓋了服務、商務、營銷等所有概念。網絡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不同的傳播方式使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這是不能完全與技術手段相等同的。網絡媒體雖然兼備報紙、廣播和電視的諸多特長,卻并不能將傳統媒體的所有功能取而代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