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有時代性的。在這個時代,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商業模式,我們現在用的商業模式基本都是過去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在現代互聯網時代顯然不適應。比如說制造。過去,全世界對中國企業的評價就是大規模制造,非常有競爭力。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必須從大規模制造改變為大規模定制。一字之差意思卻相差非常大,大規模制造的時候,一個型號抓住一個訂單可以生產幾十萬上百萬個產品,但是,大規模定制可能是幾十萬個型號的生產。
確切地說,現在是企業和用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的主動權改變了。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和用戶之間不是信息不對稱,而是變成了信息對稱。如果企業和用戶不能使信息對稱,而是停留在不對稱的局面上,失敗的一定是企業。
就海爾自己而言,幾年以來一直在探索創造新的管理模式,我們所做的探索,歸到三個“一”:一個商業模式,一個機制,一張表。
所謂一個商業模式,就是創造以用戶為主的商業模式,我們把這個創新就叫“人單合一”的創新。“人”就是我們的員工, “單”就是用戶的需求。在企業,說到底,只有人是最可能增值的。我們在做這個商業模式的過程中,把組織結構給顛覆了。全世界所有的企業都是金字塔形的,最高領導在上面,一層層下來,最下面的是員工。現在變成一個倒金字塔,這就使得領導從過去對員工的指揮者和監控者,變成了是員工創造用戶資源的支持者和提供者。
所謂一個機制,就是讓每個員工充分發揮活力,簡單一句話,就是把大公司做小,把小公司做大。所謂把大公司做小,就是小到這個單位可以直接和用戶接觸,直接創造需求。而把小公司做大,就是給這個小公司充分的授權,使它能夠自主創造用戶需求,就像一個組織一樣。
每個企業都應該有三張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把這個表變換到每個人身上去,就叫做“戰略損益表”。傳統的損益表邏輯非常清楚,收入- 成本- 費用= 利潤,關系非常清楚,但這個關系是事后的,我們把它變成事前的,這個關系只是財務上的結果,我們把這個表涉及到用戶和員工。這樣做了之后,美國的管理會計協會和我們聯合成立了一個CYE“管理會計研究中心”,為什么呢?美國管理會計說,所有企業的會計分為兩大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是過去的報表會計,而管理會計是未來的決策會計,所以管理會計非常重要。美國管理會計協會的章程被全世界采用,但是美國管理會計說我們的管理會計再往前發展,感到遇到了很大瓶頸,說海爾的這種探索也許會創造一個新的空間。
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探索還在進行當中,還沒有成功,但我覺得這個方向是沒有問題的。還沒有完全做成,我覺得原因是我們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新力不夠。正如美國的管理專家哈默說的經典的一句話:“將人類束縛在地球上的并非地球的吸引力,而是由于人類缺乏創造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