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纏”的種子用戶
從商業模式上,很多人樂于將按月訂購看做是團購的延伸,因為二者的商業流程頗為一致:用戶需要先付費,服務商集體采購再分發產品,只是用戶可能不知道收到的產品具體是什么而已。所以,對于服務提供商來說,實現現金流相對容易,成本、風險反而更小。
這種觀點得到了一些創業者的認同。
“國內的按月訂購甚至包年訂購,有點像傳統的預付卡概念。”湯志能說,國外按月訂購強調定制,賺的不是產品的錢,而是賺增值服務,即定制的錢,一個產品若值20美金,它就賣40美金,而國內的盈利更接近傳統的預付卡,從消費產值上看,銀行本金的利息加起來凈利潤可到15個點左右,按月訂購網站與它相似,目前賺取的是服務費,或者加點利息。
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中,國內的按月訂購公司都不愿透露自己的營業成績,但不可否認,它們之所以能獲取用戶和利潤,關鍵點也與團購相似,如何搞定上游商家。
拉比盒子的做法是直接延伸到上游,自己做產品。它的創始人王雯吉對南都記者說,“拉比盒子自己做產品開發與設計,然后找外包商生產,進而通過包月制進行銷售。”他坦承,這對公司的資金、人力等是挑戰。
按月訂購的確省時省錢,但同時,吸引第一批用戶可不那么容易。
“按月訂購的商品,很多是別人幫你搭配的,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被人指導該穿什么、玩什么。”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甘劍平對南都記者說,他曾問過身邊不少女性朋友對化妝品按月訂購的看法,絕大多數的回答是,“我自己會做決定”,日用品并不需要第三方來為你做決定,“紅酒、早教等專業領域,如果有專業人士為你做建議會更容易被接受。”
此外,心理價格的接受度以及包年包月的預付費模式被創業者們認為是用戶能否接受按月訂購的最大挑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