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建立‘心情免疫投資模式’。過去的研究發現,心理上能夠承受的損失最大點是本金的20%,根據個人差異,上下略有浮動。因此,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設立止損點,賺到點位出手,虧到點位割肉。”
“第三,學習自律和果決。在投資中是沒有余地中,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投資能耐。自律性越高的投資者越容易從市場中獲利。”
“投資人際穩獲利”
在地震發生后,心理干預針對已發生的災害,更引導未來。那么,在這場金融地震過后,投資者又該抱有怎么樣的心態呢?
張怡筠認為,這次金融風暴是很不幸的事件,但有其正面的作用。它提醒了哪些投機者、貪婪者,也包括投資者,體系背后是有風險的,認清“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是最好的警戒,沒有什么事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同時,通過這場風暴,投資者得以更了解自己的理財性格和模式,永遠告訴自己,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對未來,張怡筠指出,要投資股市,更要投資人際關系。“投資是為了找到幸福,但如果因為投資朋友不相往來、家人不和,那么投資就失去了意義。投資人際,獲得的幸福是直接的,而且明確的;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人脈會幫助你度過難關。”
“把眼光放的更長遠一些。”張怡筠說,“把看待投資回報的時間拉長,你會發現神奇的人沒有那么神奇,虧損也沒有那么巨大。幸福因此被放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