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退回2006年,游戲產業則要喧鬧許多。
“那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只要開發出一個好玩的游戲,就能一夜暴富。”陳富明那時還是盛大最早的一批開發人員,“哪個公司的誰誰誰,找了一個什么老板,拉到一筆錢,就拉幾個兄弟自己創業的消息不絕于耳。”
后來,陳富明也等到了這樣的機會,“一個做傳統行業的老板,拿了1000萬出來打算做游戲,但沒有團隊”,陳富明在聽到消息的當天就辭職加入了這個項目,但后來才發現,這個老板還是以傳統行業的想法做游戲,“給你1000萬,想過一年半載收回一個億。”陳富明說。正是因為這些傳統行業的投資者,是抱著游戲行業遍地黃金的心態來的,所以,他們的投資韌性也不長久,后來,陳富明退出了這個項目。
相比之下,盧京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2007年,盧京從一家大型網游公司辭職,用一個地產商的500萬投資建立了自己的網游開發團隊,“當時想得太樂觀了,攤子鋪得太大”,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地產商不再追加投資,騎虎難下的盧京一度想以股權投資的形式,取得新的資金。
“當時覺得并不會難,因為游戲已經開發一半了。”但現實是,盧京從2008年下半年至今,都沒有找到愿意接手的投資者,只能靠開發成本較低的網頁游戲維持著團隊。
只是,模式已經完全變了。“先做一個DEMO(demonstration的縮寫,指游戲的不完全版本,也被稱為‘試玩版’),拿去給大的游戲公司,如果他們看中了,就給你50萬~100萬,約定你在半年或一年內完成開發,如果你能完成目標,大公司就會買下你的一部分股權,注入新的資金。”
陳富明說,在2006年到2008年游戲產業黃金期,大批大型游戲企業的研發人員自立門戶,其中大部分人,引進的是外行的資金,金融危機不僅打碎了他們一夜暴富的夢想,也讓游戲產業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