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動漫產業的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也幾乎被一些專業的資金壟斷了。
“現在,甚至是中型的動漫公司,也不敢直接開發動漫,”徐文明說,現在中小動漫企業的運作,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以前圍著內容轉,變成了圍著資金轉。
但是,這些投資都是一次性的,“動漫人物的知識產權形象、公司的股份一概不要,只是直接買斷,一口價或者按時間買下來,幾乎沒有長線投資了。”徐文明說。
“動畫按流程有建模、材質、動畫和渲染等幾個步驟來的,每個步驟都作為收費依據,一般一集有15分鐘,收費在10萬~15萬左右,如果是私人團隊,那價格就更低。”宋齊告訴本刊記者,這就是業內主流的,按成本核算出的動畫片價格。
知識產權和創新的價值巨大,但因為創意絕佳而賣個高價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的,“現在的動漫公司,就像裝修公司,買裝修送設計,賣的還是體力。”
在西方發達國家,動漫產業最早被稱為“創意產業”,而創意產業真正的意義在于,將知識產權作為價值的核心,而絕非目前國內的“買產品送設計”。
現在,動漫產業的股權融資也走入了這樣的怪圈:“如果人家愿意買你的股權,那就說明你的片子拍得好,你的公司有名氣、有市場,但這時候你是不缺錢的,至少不大愿意輕易出售股權;而愿意股權融資的企業,卻都只有技術,苦于沒有把技術變成好產品的資金,他們往往又得不到投資,因為現在動漫公司最主要的利潤,就是拍片子賺錢。”宋齊說。
很多小企業因此走上了傍大腕的“第三條路”,比如,“找個知名的導演,拍個動畫電影,如果忽悠成功,依仗他的名氣就容易拉來投資”,或者,“去游說氣象局之類的單位,讓他們投資個卡通版的氣象預報專門給少兒看,如果談成了,公司也就可以活下去了。”宋齊說。
根據2008年中國動畫學會年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底,中國動漫生產機構就從2005年底的500家左右,飆升到5473家,也就是在那次年會上,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胡占凡提出“國產動畫的創作思維方式要轉變”。
丟掉了原本應該最大的一塊蛋糕
這樣的狀況,讓動漫產業丟掉了“原本應該最大的一塊蛋糕”,那就是衍生品的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