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新浪的財務系統比較陳舊,需要不停的用手工打“補丁”,余正鈞將一套先進的數據信息系統帶進新浪,“人力需要解放出來,增加財務系統的智能性和快速性。”據悉,當時國內只有兩家公司可以承接這個系統,IBM和上海本土的一家小公司,新浪選擇了后者。在承接新浪的項目之后,這家公司快速成為互聯網行業內知名的技術提供商,而與此同時,新浪也實現了較之同行高出4~5倍的利潤。“我們建立起了業內最完善的財務數據信息系統,這使我們在公司員工由700增長到2700人的過程中,沒有增加財務人員,仍舊保持50多人的規模。”
在此期間,新浪夯實了財務基礎,為新浪接下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也讓余正鈞逐漸從基礎財務工中作解脫出來。自2008年開始,余正鈞開始大量接手非日常性事物,協助執行一些復雜交易,例如MBO、與克而瑞的合并上市。
2009年9月28日,新浪宣布以新浪CEO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將以約1.8億美元的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這將是中國互聯網行業內的首例MBO案例。這次管理層收購是通過新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來實施,曹國偉和新浪公司管理層擁有新浪投資控股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新浪主要管理層包括,首席執行官兼總裁董事曹國偉、首席財務官余正鈞、首席運營官杜紅、執行副總裁兼總編輯陳彤、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彭少彬及副總裁兼無線總經理王高飛。
此舉一出,震驚整個互聯網行業。“MBO我們一直想做,之前我們非常忙,從設想購買分眾到后來與克爾瑞合作,精力一直放在業務上面。到2009年下半年,我們對自己有信心,而且時間也對。”余正鈞覺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此次MBO是由曹國偉一手策劃的,并在兩三個星期內即作出決定。痛感十年來股權關系對管理層之掣肘的曹國偉公開表示,“這次MBO并不需要股東批準,本質就是發新股。董事會是有能力發新股的,只要不超過一定的比例,關鍵是發給誰、以什么理由、以什么價錢發。”
余正鈞表示MBO的操作比較復雜,首先新浪在美國上市,母公司設在開曼群島,而又是在國內運營,所以法律等方面有很多復雜的問題;其次1.8億美元的資金,“可能很多基金覺得沒什么,但是用私人的名義就比較困難。”
“設置投資控股公司包括兩步,第一步是管理層設立一家公司,并與公司簽訂合約,購買公司股票;第二步把方案提交董事會,并需要在兩個月內籌到所需要的錢。”余正鈞表示如果限定時間期內不能完成籌資,合同就會失效。據外界媒體稱,最終的資金來源是:以曹國偉為首的新浪六人管理團隊出資5000萬美元,三家私募基金出資7500萬美元,美林證券提供5800萬美元貸款。
“風險還是會有,比如籌不到所需的錢,其次融資之后,隨著股東份額的減少,會擔心出現負面效果,股價大跌。”余正鈞認為CFO和CEO的區別就是要更多的考慮風險。
這次MBO徹底解決了新浪股權分散的歷史問題,從根本上保證了新浪品牌的健康發展,加強了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權。
回歸主流公司治理
華興資本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包凡表示了對以新浪CEO曹國偉為代表的管理層未來的看好,“如果新浪沒有進行管理層收購,新浪還是今天的新浪,但是新浪未來可能給人的想像空間就不會太大了。”
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里,新浪一直是一個特殊現象。易觀國際總裁于揚認為,新浪一直是因為股權的分散而在執行方面顯得有些滯后,MBO之后,新浪的管理層與董事會溝通成本大大降低,新浪的戰略戰術將得到更好更快的實施,對于公司的整體運作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以管理團隊控股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主流模式。新浪以職業經理人管理為主的模式在國內歷史上比較少見。余正鈞對此表示,之前新浪分散的股權結構在西方資本市場非常常見。西方投資人通常比較不愿意投資那些完全由管理層控制的公司,因為在這樣的公司里,股東在公司運營方面的影響力很有限。西方法律有比較完善的保護少數股東利益的條款。此外,管理層控制的公司在市場上的流動性也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