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舉行的一場創投融資接洽會上,不少海外學子帶著項目信心滿滿而來,想要找到投資人或合作伙伴,甚至是出售自己的專利。記者看到,整個會場內外,他們忙不停地與投資人交換名片,希望能讓自己的項目吸引到投資人的關注。不過,有投資人直言:“老牌的基金早就不投海歸了,尤其是那種高薪大公司回來的海歸。 ”此言一出,不免給在場的海歸們潑了一盆冷水。
是投資人不青睞海歸創業者了嗎?其實不然。在他們看來,海歸創業者有優勢也有劣勢,要想獲得投資人和市場的認可,“接地氣”不可少。
投資人謹慎投“海歸”
自中國政府2008年底頒布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引才計劃“千人計劃”以來,興起了海外留學人才回歸的創業高潮。據教育部的統計,2008年中國回國的海歸只有5萬人,2011年,歸國留學人員達到33.97萬人。歸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推動了國內在新經濟、新技術、互聯網、IT、通訊、傳媒等諸多領域的發展,也給傳統產業注入了活力。
曾幾何時,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創業者很多都有海外留學背景,包括百度李彥宏、優酷古永鏘等在內,一度受到風投們的追捧。如今,天變了。隨著創業投資在國內的持續升溫和投資機構數量的增多,中國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在創業方面的絕對優勢已經逐漸喪失。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2年中,3200多名海歸創辦企業2100多家,擁有4700多項專利,但其中很多并沒有成功。
融資難,成了橫亙在海歸創業者面前的關隘。據《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指出,海歸創業的資本來源主要是個人存款。超過50%的海歸創業的主要資本都來自個人存款;超過七成的海歸創業資本中包含個人存款。
為何投資人對創業的海歸越來越謹慎?“目前國內成功的互聯網公司——網易、騰訊、阿里巴巴、新浪,都是本土的草根創立的。”在浙商創投高級投資經理李軍華看來,投資界對海歸的信心降低,是經歷了一個過程:隨著海歸創業者項目的不斷覆滅,尤其是在億唐燒光了投資人5000萬美元的融資并以失敗告終之后,投行對于海歸創業者的熱情就冷靜了下來。
資料顯示,1999年,剛剛獲得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唐海松創建億唐公司,并很快搭起了一個由5個哈佛MBA和2個芝加哥大學MBA組成的“夢幻團隊”。憑借誘人的創業方案,他從兩家著名美國投資商手中拿到兩期共5000萬美元融資,但這個坐擁億萬風投、哈佛MBA團隊、“明黃色一代”等諸多概念光環的億唐,卻在長達七年的時間內,屢次與各種商機失之交臂,最終以失敗告終。
“1999年的5000萬美元相當多了,這個事件的影響力可比24券的倒閉要大得多。 ”李軍華說,也差不多從那個時候開始,“海歸”這個身份就基本上無法為創業者加分。李軍華說,24券的CEO杜一楠之所以能拿到投資,更多的是因為做的團購項目是一種在美國被印證過的大獲成功的產品模式,恰好又趕上了互聯網的投資狂潮。占據了天時,投資者看中他的產品一點也不奇怪。
對于杜一楠的失敗,李軍華覺得一方面是整個團購行業造成的,另一方面還是杜一楠自身的問題:一下子從幾十個人的團隊擴張到四五千人,這種花錢的方法令人匪夷所思。李軍華認為:“草根創業者相比起來更愛惜投資人的錢。 ”他舉了一個例子:馬云最初拿到的一筆500萬美元融資,一兩年內都沒有花掉多少。如果他也像杜一楠那樣一年就把這500萬美元燒光,就不會有后來的阿里巴巴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