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Groupon模仿者的未來
回到國內,數百家Groupon模仿者的未來會如何?它們面對的競爭目前看主要在于三個方面:其一是模仿者之間的競爭;其二是現有電商網站(如淘寶)對其的擠壓;其三是分類信息網站(如愛幫、58或大眾點評)等對其的擠壓。或許,還會加入一些有網絡聯盟業務的廣告公司,畢竟CPS的模式是他們所擅長的。
由于進入門檻極低,模式完全同質化,模仿者之間的競爭目前基本屬于低層次的競爭,這屬于一個簡單的大浪淘沙的過程。
對于淘寶類電商和分類信息網站和團購網站的競爭,從短期看,并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畢竟這個模式屬于剛剛起步,市場中有足夠的商品或服務可以支撐眾多類Groupon網站的發展。從淘寶看,更適于挖掘其現有的B或C商家拓展其自身的團購服務,相當于為其平臺上商家的提供增值服務。從Cye.com.cn分類信息網站看,也是挖掘其現有平臺商家的服務,而且其平臺商家更多屬于服務型商家,更貼近于Groupon模式所支持的企業類型。而且,分類信息網站運營多年也積累了眾多的商家,并為其提供了效果的背書,更容易在較短時間內產生和獨立的類Groupon網站的直接競爭。但是,對于分類信息網站而言,普遍商家檔次不高,這是抑制其發展的負面因素。
雖然有競爭關系,但是并不妨礙獨立的類Groupon網站的短期發展。它們短期內所需追求的必然是高品質化的服務商家和規模化的消費者數量。因為目前市場足夠大,和誰競爭并不是它們短期內需要關注的問題,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快速發展壯大自己。
從長期看,由于平臺化是必然的路徑,相信針對2C領域的電子商務的競爭也都是趨同的,只不過各自的發力點和核心競爭力的異同。這和IM起家的騰訊、搜索起家的百度、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的競爭越來越趨同是一個道理。
所以,現有的類Groupon網站和電商、分類信息網站未來產生直接競爭是必然的。但競爭的關鍵點并不是團購本身,而是生意本身和平臺化的運營。
至于現有的類Groupon網站誰會存在下去,這是一個現階段無法回答的問題。畢竟,讓大家從數百家一模一樣的網站中找出誰是存活者實在太勉為其難了。
我更關心的其實是Groupon的未來是否會印證我的猜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