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互聯網開放性仍有欠缺 --------------------------------------------------------------------------------
盡管浪等企業在開放平臺領域作出一些嘗試,新浪和MSN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互聯網開放平臺的發展趨勢,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我國互聯網及大部分企業的開放程度仍然與國際趨勢存在脫節,并總體落后于國際水平和市場發展趨勢。這樣的現狀應該得到業界清楚的認識和足夠重視。總體而言,國內的開放平臺發展仍然在筆者看來,主要存在幾方面問題。
第一是合作模式的僵化。Google、Facebook、微軟等國外互聯網巨頭面對開放平臺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為了實現開放,巨頭們也非常樂于與競爭對手達成合作。比如Google就與MySpace、雅虎等網站共同創辦OpenSocial(開放社交),Twitter也與微軟和Google就數據挖掘展開合作。借由強強聯合的方式及合作雙方的優勢互補,巨頭們的開放進程也越來越快。
但反觀中國互聯網業,情況卻不盡相同。與美國互聯網企業相比,中國做平臺的互聯網企業都偏向于自己獨大,大的互聯網企業之間很難相互合作。百度近期做的開放平臺將搜索聯盟、廣告聯盟等打包在內的百度局域網,所有合作伙伴都是中小企業,優視科技產品總裁何小鵬表示,“其實百度也不希望大的互聯網企業參與到其所謂的‘局域網’,因為不希望由此而產生潛在的競爭對手!
之前優視科技、騰訊科技與做移動互聯網下載出名的寶軟網合作,然而當新浪投資寶軟網后,騰訊平臺也就不再向其用戶推薦寶軟網下載工具。
國內互聯網巨頭都在擔心有潛在可能的競爭者出現,所以互聯網平臺廠家一般都不會與大型互聯網公司合作。這就導致了目前目前為止中國都還沒有出現開放平臺的成功案例,大部分都是強弱合作,強強合作根本不可能。這種合作模式的僵化和懼怕競爭的落后心態成為國內互聯網產業開放步伐畏首畏尾的根源。
此外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自身的開放程度也趨于落后。在開發者面前,是否敢于并舍得一定份額的利益分成,對企業來說將是最大的考驗。就拿國內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騰訊來說,雖然目前已嘗試在其社區平臺走向開放,但其開放程度就遠遠與其市場地位不相符,真正的開放價值卻飽受質疑。
目前的騰訊社區開放平臺,重點放在QQ空間和朋友社區(QQ校友)這兩個社區上,主要由四個方面組成:分享組件、喜歡組件(like)、認證空間和應用接入。但該開放平臺采取的是審核機制,騰訊對上線應用的主要評審指標如下:應用的題材,產品交互視覺體驗,產品增值空間,產品生命周期,架構海量用戶支撐能力,應用團隊快速響應能力等。漫長的審核周期和繁冗的審核標準幾乎使該平臺呈現出極高的準入門檻。大規模的開放更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目前,騰訊旗下的QQ和微博等IM、社交產品仍然堅持不開放API。而這兩個領域是騰訊眼下及未來最核心的業務盈利領域。騰訊的QQ用戶超過10億,騰訊利用這一龐大的用戶資源養活著諸多產品,這些產品都最大程度的依附在QQ軟件上,包括QQ微博,這些依附性的產品為騰訊帶來一大部分收益。在利益面前,騰訊選擇不開放QQ API有了相當“充分”的理由,并且任何涉嫌干涉到這些收益的產品都無一例外的受到抵制,此前的彩虹QQ和扣扣保鏢都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騰訊豐富龐大的產品線和復制能力也勢必成為其開放步伐的另一個阻礙,作為一個全能型的企業,在看到平臺應用的發展潛力之后,騰訊會不會取代開發者,自己包攬平臺的大部分應用開發呢?況且目前為止,騰訊社區開放平臺都尚未明確地表明自己不做應用。
而涉及到最敏感的話題——收益分成的層面,騰訊是否愿意為開發者開出足夠吸引人的加盟條件呢?這也是第三方開發者最為關心的問題。而據筆者了解,騰訊目前并未披露分成的具體比例。有接入騰訊QQ空間的開發商透露說,騰訊可能不會采取統一的分成比例,而是會根據收入規模的不同規定不同的分成比例,比如收入規模低的情況下開發者的分成比例高一些,而收入規模做大了,開發者的分成比例就會更低。
騰訊的例子并不是唯一的,在國內互聯網產業中,上述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百度、阿里巴巴等領軍企業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困惑?傮w看來,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國內的開放平臺仍然還未做好全面爆發的準備。對于開發者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最合適的“發跡”時機。想要成為中國的Zynga和Facebook,需要的不僅僅是應用開發的實力,一個積極并且足夠開放的平臺應該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