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汪雄海變得越來越忙。
汪是深圳市賽五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這是一家專業為傳統品牌廠商搭建電子商務銷售平臺的公司。成立之初生意平平的公司,如今卻訂單連連。
“變化始于2008年底。”汪雄海對本報記者回憶,那場突入其來的金融危機,讓深圳的制造業廠商,開始集體思考渠道模式的轉型——如何擺脫過高的對外依存度?上線電子商務無疑為一條新徑。
事實上,賽五洲訂單的攀升,正是深圳電子商務轉型的一個縮影。
來自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市從事電子商務注冊企業達3700多家(不含在淘寶、拍拍、阿里巴巴等網站的網店),其中相當部分是在近兩年內成立。
2009年11月16日,深圳正式獲批建設首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又為深圳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但“示范城市”如何“示范”?則成為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各方探討發展路徑的共同命題。
本報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發現,盡管深圳電子商務企業數量眾多,但缺少業界巨頭。而真正盈利的電子商務企業,實屬寥寥。汪雄海直言:“‘量不少,但質不高’正是深圳電子商務產業當前的現實寫照。”
獲批首個示范城市之后,電子商務之于深圳,考驗依在。
“示范城市”探路
首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的獲批不久,深圳對于電子商務發展探路,已是步履匆匆。
表現最為迅速的,是產業空間的聚集。本報記者了解到,就在首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獲批不久,深圳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區就分別成立了互聯網產業基地,其中電子商務企業成為引駐的重點。
“這次羅湖區政府給出的優惠政策可謂前所未有。”伊果網CEO郭劍武告訴記者,今年年初他將公司從租金昂貴的竹子林,搬遷至羅湖互聯網產業園,成為首批入駐企業。
據悉,羅湖互聯網產業園在房租、研發、知識產權和企業運營上,均給與入駐企業較大政策扶持。例如在房租上,在每月僅30元/平米的租金上,政府還將給予一定的房租補貼。
“更重要的是,政府開始在一些軟環境建設上助力。”郭劍武透露,羅湖區科技局主動介紹周邊的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對接:“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解決了貨源問題。”
在區域性的產業園“試水”同時,深圳市層面的政策探索也在逐步推進。
今年4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出臺“服務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若干措施”,成為獲批“示范城市”之后的首批新政,其政策探索主要針對三個方面。
其一,進一步放寬電子商務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對于沒有辦公實體的電子商務企業,可以使用托管企業的住所和辦公區域為企業注冊。其二,以政府信用為依托,構建電子商務誠信平臺。其三,由政府牽頭,將支付系統、信息系統、物流系統等電子商務相關配套體系統一標準化。
“新政才剛出臺,其效果要在后續才能體現。但企業對電子商務的參與程度正在逐步提高。”深圳電子商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高圣涵告訴記者,去年年底協會才160多名會員,僅半年時間已發展超過200家。
不止于此,更多的外地企業也將深圳當做其電子商務運營的重鎮。繼阿里巴巴集團南方總部和國際運營總部落戶深圳后,敦煌網也有意將華南運營中心選址深圳。敦煌網CEO王樹彤告訴記者:“除深圳自身的外貿產業優勢之外,看好示范城市的帶動效應,也是重要原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