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Facebook要從單筆支付中提成30%,但是“信用幣”的小額和便捷,仍將大大提高用戶在游戲以及其它應用中支付的次數。調查研究公司 Gartner分析師Ray Valdes估計,這種收費模式在Facebook未來營收比重可能達1/3。這意味著Facebook不需重度仰賴網絡廣告的收入。換句話說,扎克伯格也不用那么著急拿我們的隱私賣錢。
“用戶參與勞動”,勞動者消費自己的勞動果實。為什么農家樂的蔬菜水果魚,比家門口的沃爾瑪的還貴。人家還要開車跑到郊區,自己動手采摘自己花錢賣下。因為用戶已經不滿足于當一個Cosumer(消費者),要當一個Prosumer(生產消費者)。
李宇春是長得最美唱得最好的女明星嗎?絕對不是。但她卻是最能讓粉絲掏錢的女明星。為什么,她就是千萬玉米發一元錢短信一票一票投出來的。起點中文網模式下,最牛的作家都會收到粉絲的打賞,以鼓勵他們多寫快寫。這種創造的快感,是冰冷的百度文庫解決不了的。粉絲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動員這一萬粉絲幫明星賺錢。
用戶不想在線上付錢,又想玩游戲買寵物怎么辦?Facebook上最大的游戲開發商Zynga有狠招。只要你同意幫他的廣告商填表格,或者去相應的電商網站買點你需要的東西,就可以掙到用來買游戲商品的“信用幣”。這些“信用幣”對 Zynga 而言這些是零成本的,但是對玩家而言卻有價值。 把這兩個套在一起,就出現標準的低買高賣“套利空間 (arbitrage)”。
最后是什么?“個性化”?錯,是“私人化”。海量用戶的各性化訂制,短期內不靠譜,這不僅需要大量的數據挖掘和分析,更需要精準智能的推介能力 (ACCESSIBILITY)。這大概屬于遙遠的“云計算”。豆瓣電臺的確體驗很好,但你真的會為下一首歌是聽王菲還是LADY Gaga付錢嗎?我表示懷疑。
其實,根本不必那么復雜。每個人都有一大堆未被滿足也不想公開的真實需求。越是私人化的問題,越是“剛需”。一到畢業季,網上論文買賣的生意就火爆。這個時候,就絕對不是按成本定價了,而是按心理預期定價了。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么沒有人想過把司法、考研、公務員之類的考試培訓搬到線上做視頻點播。而且不必是冗長的大課,就是10分鐘的短視頻下載就OK。每個視頻老師講一個考試重點,大家各選蘿卜自選筐。邊坐地鐵邊學習。這比視頻網站花天價賭首播劇要靠譜吧。
平臺時代,創業者必須學會收費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有資格做平臺的只剩下寥寥幾家。本質上,免費的生意是真正大玩家的生意,小公司越來越玩不起。
免費只適應平臺型企業,平臺就是運營商,不管人家是開賭場還是開游樂場,規矩都是它定的。山寨機為什么搞暗扣,還不是被中移動的分成政策給逼的。Facebook眼紅Zynga掙錢比自己還多,也會要求提成30%的霸王條款。任何基礎性的服務,任何有助于提升用戶黏度的應用,運營商一定會自己動手。
因此,與其指望平臺運營商的肚量,不如依靠自己的能量。如果你沒本事從用戶那賺到錢,你就沒錢分給運營商。它有什么動力跟你合作呢?你的用戶越多,你能多平臺運作,它越害怕你,一旦你跑了,他找誰收錢去?
對于創業者,一定要學會收費,不收費就代表你對自己的產品不夠自信。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6頁 1 2 3 4 5 6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