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網站監守自盜,不維權只牟利。本應該是為消費者維權的網站,卻涉嫌以負面新聞要挾企業繳費。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打著維權的旗號,以發布對企業不利的負面信息相要挾,逼迫企業以合作的名義繳納“會員費”。如何肅清市場亂象?反思之后,相關部門應做些什么?維權網站自身應做些什么?消費者自身又該注意些什么?
315消費電子投訴網 維權?牟利?
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對打著維權的旗號,以發布對企業不利的負面信息相要挾,逼迫企業以合作的名義繳納“會員費”的315消費電子投訴網進行了曝光。此報道播出后引起了媒體和民眾的廣泛關注,作為315服務的對象,消費者不禁要問,究竟這種名義上的消費者維權網站是在切實維護我們的權利,還是以維權為借口來進行不正當的牟利?
提到315,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而近年來,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大幅提升以及國家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的加大,315作為消費者正義的象征更是已經廣泛深入人心,具有很高的社會公信力。然而事實卻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通過央視的曝光我們看到諸如315消費電子投訴網這樣的維權網站的所作所為與消費維權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
打開315消費電子投訴網,可以看到這家網站確實有在接受消費者的投訴,也對一些消費糾紛和企業產品質量問題進行了曝光,并且有登載消費者的回音。單看網站的外表以及消費者反映良好的回饋,很難想象它是依靠消費者對其信賴和315的公信力進而打著維權旗號進行牟利的。但是央視《每周質量報告》也確實證據確鑿的對其牟利行為進行了曝光,而且指出在企業拒絕其“勒索”后竟以紅頭文件的形勢進行“約談”,可見這種牟利行為背后的水還很深。
維權網站背后的利益糾葛
無獨有偶,在汽車領域,近年也出現了一些和電子投訴網相類似的維權網站,有的打著行業協會的名義,有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個人網頁,良莠不齊,令人眼花繚亂,315消費電子投訴網的事件只不過是整個“維權網站”行業的一個縮影。
對于消費維權網站的要挾牟利行為,新華網也刊文指出,“挾投訴以令企業”已成為行業的“潛規則”,而且目前網絡詐騙已經成為初色情類信息外網民最為關注的違法內容。眾多“維權網站”的存在以及大量關于這類網站的投訴,恰恰反映出當前諸多“維權網站”乃至整個行業所存在的問題。
通過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的曝光我們可以看到,315消費電子投訴網對于其所進行的行業潛規則,態度理直氣壯,腰桿很硬。315消費電子投訴網之所以敢如此的強硬,一是因為它披著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光鮮外衣,二是因為某些企業縱容并助推了其囂張氣焰,再者就是因為它是中國電子商會主辦的網站,背后有一棵大樹來“乘涼”。
消費維權是一種社會公益行為,其本身是不會創造任何收入的。維權網站本應該應以公益性為主,然而,往往維權網站既要維護網站花費大量成本,又要維護公眾權益,但卻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境地尷尬。因此一些維權網站只能為了實現其經濟利益而以身犯險,“傍”企業賺錢成為主要業務,維權卻成為次要業務。
其次,據業內介紹開辦維權網站的門檻非常低,個人就能注冊域名、進行備案和制作維權網站,而且由于缺乏相關的行業規范,對于此類網站也無法從根源上進行整治。再者,“維權網站”的敲詐勒索行為是一個雙向性的行為,部分企業對于維權網站的這種所謂“保護”行為采取默認態度,甚至主動投懷送抱,這也是像315消費電子投訴網這種網站能一直延續“潛規則”至今的一大助推因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