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戶價值來消減對手的商業價值,360屢試不爽。
8月16日,360綜合搜索上線,沒有預熱,沒有宣傳。如此低調,以致此前周鴻祎與雷軍的微博交鋒像是為之準備的“煙霧彈”。
搜索引擎的推出可能會是360公司發展歷程上至關重要的一步。因此,它低調謹慎,以免過早被對手堵截。
很難說在上線之前,周鴻祎就已預料到它將獲得如此轟動的效應。看起來更像是公司上市之后,他在不停探索新的增長點,考慮到之前的低調,他對搜索甚至可能會有些不自信。但現在疑慮已消,誠如他在財報會議上說的,360搜索“超預期”。
那么,360綜合搜索到底是什么?對中文搜索霸主百度來說,這場戰爭又意味著什么?它會害怕360的殺手锏嗎?
360搜索的玩法
360綜合搜索把用戶的檢索提問提交給多個獨立搜索引擎(目前主要是百度和Google),再把得到的結果聚合,按照自己的規則進行去重、排序,并最終呈現給用戶,這是它目前最主要的做法。
360能用此法上線搜索,得益于強大的PC端產品,特別是瀏覽器和導航站。截至2012年6月,360基于PC的產品月活躍用戶4.25億,安全瀏覽器月活躍用戶2.72億,個人啟動頁面日均點擊量3.68億。當它把導航站和瀏覽器默認搜索引擎改為自家產品時,效果幾乎立竿見影:截至8月22日,據Hitwise統計數據,360綜合搜索訪問量份額到了10.2%,僅次于百度。其他搜索引擎中,受影響最大的是百度和Google,據流量統計商51啦的數據,前者份額下降近7%,后者下降超過2.5%。
此前有媒體報道,360在國內大量招聘搜索技術人才,周鴻祎在財報會議上也說:“在搜索方面,奇虎一直沒有放棄研發和投入。”而據烏云漏洞平臺報告顯示,360搜索已開始使用搜索引擎中最關鍵的爬蟲技術。以此來看,360開發出類似百度的通用搜索并非不可能。
但它不得不進行模式創新。首先,百度和Google有多年技術積累及海量用戶反饋數據,360很難在短期內超越;其次,百度在國內搜索市場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用它的模式來打敗它,360勝算無幾。因此對360搜索來說,技術問題不是核心問題,它選擇在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結果外套一層殼,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以渠道先在市場中立足。
搜索情節濃厚的周鴻祎這次很認真地要做搜索。雖然其商業化還有待檢驗,但資本市場已經給出了良好反饋,周鴻祎手里又多了新武器。
百度的第一滴血
一個神一樣的企業,一旦流下第一滴血,就會有更多人來切割他。
百度目前雖然還沒有傷筋動骨的危險,霸主地位仍然難以撼動,但360搜索對它的掣肘,卻遠比讓它失掉一點市場份額復雜得多。
先來看看渠道層面。搜索流量有兩個重要入口:導航站和瀏覽器。前者百度雖有hao123,但360也有安全網址導航,在去年11月的財報會議上,周鴻祎表態“已有數據顯示,360導航網站在UV和每日用戶總點擊量兩項數據上已超越hao123,成國內最大導航網站”;而后者,360有用戶數億的安全瀏覽器,百度瀏覽器的用戶數則幾乎可以忽略。
過去百度與用戶通過網頁進行點狀接觸,現在360搜索則通過導航站和瀏覽器與用戶面狀接觸,使他們無需再打開百度主頁,這是缺乏強力客戶端產品的百度在未來要解決的問題。
再來比較一下搜索模式。搜索“女裝”等與電商相關的關鍵詞,360搜索的部分結果雖然來自百度,但除了第一條換成“360購物”外,它還把百度頁面上的推廣鏈接全部剔除,競價排名消失了。這等于是動了百度營收的“命根子”。
你可能覺得事情不至于如此嚴重,但依照360的慣常做法,它也許不會止步于此。如果它以“無廣告干凈版”為賣點,配之以“安全搜索”之名,則其與百度的用戶爭奪戰將繼續升級。并且,這件事有很大的象征意義,以前百度雖廣受詬病,但其霸主地位使用戶與客戶幾乎沒有辦法,360搜索的橫空出世,至少意味著他們多了一個選擇,百度也許會有所顧忌。
事實上這不是360第一次如此“出招”。3Q大戰時,它推出的QQ保鏢,功能包括過濾QQ軟件廣告,禁用側邊欄面板等,也是借提升用戶體驗,動了騰訊營收“吃飯”的家伙。但搜索之戰與之不同在于,QQ保鏢修改QQ軟件有侵權之嫌,360搜索抓取結果去除競價排名,風險要小許多。以用戶價值來消減對手的商業價值,360屢試不爽。
搜狗在這場“戰爭”中可能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本來,搜狗和360在瀏覽器上是競爭對手,但360搜索一出,搜狗的態度卻有了轉變。7月22日,搜狗CEO王小川在內部郵件里寫道:“我樂于見到搜索市場的新變化”,“搜狗并未受到影響”,“我們的大策略是‘挑戰百度,防范360’”,“我們與他們亦敵亦友”。此前媒體上有眾多“3狗開戰”的分析,但其實它們聯手爭搶百度的市場,比它們互相攻擊收獲要大得多。
未來的搜索市場,百度與Google級別的戰爭很難再現。但360成為以非百度模式對抗百度的先驅,流量導入的做法對搜狗、淘寶等也許另有啟示,競爭者的增加將進一步攪動現有市場格局。誰說掌控強力客戶端的搜搜就一定沒有機會了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