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府給你一個學校,校舍建好了,設備也配好了,你現在敢接嗎?”這是無錫金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馬自雄三年前碰到的事情,給他學校的是無錫市政府,當時在民辦教育領域奮斗了近十年的他已經小有名氣,旗下的教育機構覆蓋著小學和幼兒園以及培訓機構。 當時的馬自雄選擇了拒絕。“我們不敢去辦。我對民辦教育還是有一些顧慮的,雖然我們九年來發展得還不錯,但是回顧這九年的歷程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當時馬自雄表示。 時隔三年,即便是教育部剛剛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22條)。馬自雄依然充滿顧慮,他三年前提出的民辦教師身份等問題在22條里依然沒有一個系統的解決途徑。 當然,教師身份不是唯一的問題。諸如民辦學校法人屬性不清,財政金融支持未能充分體現公平待遇,民辦學校融資渠道不暢,政府發展民辦教育的職責不夠明確等問題都令眾多民間資本止步教育。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民間資本的投資方向還將是集中在此前已經較為成熟的學前教育、“影子”教育系統以及企業教育培訓等領域;而看似還有投資空間的義務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領域,由于政策的不明朗,還需要繼續“摸著石頭過河”,要謹慎而為之。 摸石頭 不過,溫州在大膽嘗試的民辦教育改革或許帶給民間資本更強大的信心。 自2011年3月開始,溫州全面啟動國家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一年后,其包括對民辦學校進行分類管理,給予非營利性的學校“民辦事業法人”身份,而對營利性學校按民辦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一視同仁,按事業單位標準參加社會保險;公辦學校教師到民辦學校支教,保留原有的身份、檔案不變等政策開始逐步發酵,效果正在顯現。 據溫州市教育局透露,新政實行一年以來,全市已經簽約10個引資項目,吸納民間資金達34億。 不過,溫州經驗在全國推廣的前景并不樂觀。 “一方面是溫州本身在執行過程中,也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人士透露,“例如公共財政支持方面,教育局和市財政局出臺了公共財政支持的要求,但是區財政能否按要求完成也要看各個區自身的財政狀況。” 另外一個壞消息是,被馬自雄等民間教育者看成是最大希望的教育部新“30條”,目前傳來的消息是幾近難產。 新“30條”是以溫州探索為基礎,教育部擬另外推出的30條更具操作性的補充意見。 “最后得到的消息說‘30’條在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會簽過程中被擱置,這也能理解,畢竟不是所有部門看法都能一致。”馬自雄表示。 “迄今為止,民辦教育領域出臺的有關政策仿佛僅僅滿足于‘摸石頭’,頗似車到山前才修橋鋪路,能走多遠算多遠。這就是為什么,民辦教育投融資問題本質上還屬于‘石頭上的博弈’。”中國民辦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吉利大學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蔣國華說。 投資回報 不過,一個被關注的細節是,此次相關新的政策文件開始合理界定民辦教育的身份問題,并將民間資本投入稱為“投資”而非2002年制定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時提及的“出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