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投資,投資回報不可回避。
目前,中國民辦教育的現行法律法規和一整套政策是基于教育的非營利性而設計。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略顯不同之處還在于教育本身的公益屬性,這也讓“投資回報”變得遮遮掩掩。
談及投資回報,數位接受采訪的辦學者都一再強調自己投資教育是因為有教育情結,并不是為了盈利賺錢,在這個領域,似乎談“錢”是一件極不光彩的事情。
其實,早在2003年出臺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就明確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的必須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節余中取得合理回報。但“合理”二字如何界定,無論理論界還是實業界都沒有一個定論。
蔣國華表示,投資回報不清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企業的辦學身份不明確。按目前規定,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內較為一致地認為這個定性是矛盾、含混的,既非企業又非事業,在管理上,合理回報界定上都有問題。
重新定位民辦學校法人屬性,被看成此次促進民間投資的關鍵一環。溫州此次新政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在溫州“新政”中明確規定:非營利性全日制民辦學校按照民辦事業單位法人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管理;營利性全日制民辦學校按照企業法人在工商部門進行登記管理。
據溫州市教育局介紹,在首批推進改革的100所民辦學校進行申報時,已有16所學校申請登記為企業法人。
更為關鍵的是,溫州此次在回報規定上也有了突破創新,將含糊了十多年之久的合理回報的“合理”二字給予了明確。“新政”明確規定:登記為民辦事業單位法人的民辦學校,可從辦學結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獎勵出資人。年獎勵金額最高可以達到出資人累計出資額為基數的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登記為企業法人的民辦學校享有《公司法》規定的相關產權與經濟收益,按市場機制辦學,按企業機制獲取利潤。
投資機會
在現有政策環境下,目前教育市場的投資機會在哪里?“應該尋找那些公共投入不足的領域進行投資,例如學前教育;還有嚴格限制公立學校進入的諸如補習班在內的影子教育系統,還有一些企業職業培訓等領域。”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經濟研究所曾曉東建議。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表示,學前教育的投資前景更大,因為學前教育需要的投資規模相對比較小,辦學方式也更為靈活;而高等教育在投資總量上要大很多。
據蔣國華介紹,目前,學前教育的行業平均毛利率約為30%,領軍教育企業的毛利率一般可達40%~50%;職業培訓的行業平均毛利率約為35%,其領軍企業的毛利率甚至可到50%~60%,遠遠高出其他行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