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馬自雄也提醒說,民營資本在進入前,一定要考慮清楚政策風險,目前政策的延續性,未來可能產生的政策變化因素都必須考慮清楚。
他回顧自己在金橋學校這十年經歷中受到大大小小的政策沖擊就不下5次。“2007年《新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后國家對全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實行全免,同時加大對公辦學校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后來又推行了所謂‘高位均衡’,當時這是個好事情,但是從客觀上對民辦學校產生很大的沖擊,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并沒有對民辦學校有一分錢的投入。”
以目前的學前教育為例,過去幾年在國家對教育整體投入不足的情況下,不少民間資本進入學前教育領域并得到不錯的發展,諸如紅黃藍、艾毅幼兒園等學前教育機構也成為學前教育市場的強勁新生力量。
但隨著“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的日益凸顯。為解決這一問題,2010年11月,《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頒布,盡管在意見中仍明確表示“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幼兒園”,但同時還指出“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并將扶持民辦幼兒園的重心明確為“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
中國兒童產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對此表示,近一兩年各地方政府紛紛加大公立幼兒園的投入,在民辦幼兒園方面,不少地方甚至設置了準入門檻——即減少審批新建中高端公立園,并通過限價的方式發展民辦普惠園。這種來自政府層面的制約就導致不少定位于中高端的品牌幼教機構在異地擴張中遭遇很大阻力。
除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也有空間,關鍵要與公立學校做好區別,目前公立學校辦學相對比較單一,很難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而高等教育方面,除了投資資金量要求比較大,也更需要有明確的辦學思路。”儲朝暉表示。
不過,馬自雄也提醒后來者一定要做好前期調研。“現階段的辦學壓力和辦學成本都與以前不一樣了。而且以前民辦學校的優勢在于辦學思路、教學環境以及硬件投入等方面,這幾年隨著公立學校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民辦學校此前的一些優勢都在漸漸消失,目前我們也只有靠更加靈活的機制來辦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