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10年前互聯網泡沫破裂哀鴻遍野的慘狀正在隱約重現。不過,事情并沒有那么糟糕。
8月下旬,上市3個多月的Facebook市值410億美元上下,股價20美元(發行價38美元),比其上市初蒸發掉了60%; Zynga股價則在3.5美元徘徊,市值蒸發65%。Groupon股價最近一直保持在5美元以下(發行價20美元),市值蒸發掉75%。
與此同時,騰訊的市值保持在4500億港元以上,百度的市值也在大多數時間內超過了Facebook。
很多互聯網業內人士,從這些數據中,聞到了似在10多年前相識過的慘淡味道。
互聯網經濟(包括移動互聯網)的第二次大蕭條真的要來臨了嗎?
泡沫破裂
關于互聯網經濟迎來第二次泡沫期的聲音,始現于2010年末。彼時,包括上述三家最耀眼的明星互聯網公司在內,多家美國互聯網創業公司都獲得了極高的估值(Groupon的估值在一年間上漲近20倍)。
但悲觀的“泡沫說”引起大規模的討論,是在2011年4月份。當時正值西南偏南大會(SXSW)召開,業界突然傳出剛剛登陸App Store的Color獲得數額為4100萬美元融資的消息。隨后,《紐約時報》發起了一場討論,題目就是:“這一次科技繁榮與千禧年不同了嗎?”反響非常強烈,但大多數業內人士對這種不吉利的預言都持保留態度,多數都在強調創業者和資本已經汲取了10多年前的那次慘痛經驗。
硅谷這種樂觀的看法一直持續到了2011年末。去年11月4日,Groupon登陸納斯達克,雖然股價暫時漲40%,但已比估值跌去一半。12月17日,Zynga上市,竟然直接破發。
這兩宗在谷歌之后規模最大的互聯網上市,讓各方大跌眼鏡(人人網上市則更不在話下),然而,更悲慘的局面還在后面。
在2012年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普遍降溫的背景下,Facebook在5月18日上市。然而,這艘預計融資160億美元的,擁有近8億用戶的滿載互聯網行業希望的巨輪,其上市的過程令追隨者萬分尷尬——不但首日破發(在第一周跌去16%),并且在上市時刻,納斯達克交易平臺出現技術故障,導致開盤時間推遲了30分鐘,而且還帶來了交易指令確認時間延遲、一些訂單處理出現錯誤、客戶重復下單等一系列問題。
5月18日的那起混亂的IPO,大大削弱了投資者對納斯達克,乃至整個股市的信心。當天的故障導致Facebook投資者無法在股價下跌時拋售股票,而承銷商則因為惹怒了投資者而回購股票。他們聲稱,由此產生的損失約為5億美元。在瑞士銀行宣布至少因此損失3.5億美元。
可能早已預見到Facebook 面臨的窘境,馬克·扎克伯格本沒趕到紐約,而是在加州走過場般地敲了一聲上市鐘。
在這之后,Facebook的尷尬,顯然成為了“互聯網經濟第二次大蕭條”說法的最佳讖緯。悲觀情緒開始漫布在整個互聯網產業。
共性
Market Watch專欄作家Therese Poletti在去年4月撰文指出:“Color的融資是個分水嶺,標志著硅谷已經意識到,自己正處于新一輪泡沫當中了。”
“Color融資給人的感受已經不僅僅是震驚了。” Poletti 說:“不錯,創始人Bill Nguyen在硅谷已經威名卓著……但是即便如此,一家之前默默無聞的應用程序公司首輪融資就獲得4100萬美元,還是匪夷所思。
在Poletti看來,當下的硅谷,少數“投資者”的理智再一次被多數的“投機者”所掩蓋。
創辦Broadsight科技咨詢公司的Allen Patrick則稱,互聯網行業正處于另一個泡沫的開始階段,“泡沫就是過多的資金追逐資產,并生產更多的資產,然后需要找一個更大的傻瓜來買。
的確,創業者和投資者通常被Y Combinator所誘惑。前者從超級天使處得到資金,后者通過各種手段助其登上TechCrunch的頭條,之后便等待下家接盤。
Patrick用自己的“十條泡沫確認標準”來判斷互聯網泡沫的程度:
1、用舊的方式來估值“新事物”,大公司開始對收購新事物埋單。
2、已經有人預警泡沫的產生,但“新事物”的倡導者卻越來越賣力地鼓吹。
3、只要“新事物”公司的前雇員創業,就會沒有任何理由地獲取投資。
4、為了創業公司,會有大量的投資基金公司逆向誕生
5、公司開始不需要實際的產品,僅憑著公司的PPT介紹,就可獲得資助(Color顯然屬于此類)。
6、MBA們紛紛離職,自己創業。
7、發生大市值公司上市。
8、銀行為新事物炒作市場,開設創業基金,將養老的錢投到里面。
9、出租車司機開始向你建議買此類股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