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受寵的新生事物開始愚蠢地購買傳統公司。這時候離崩盤不遠了。
顯然,Patrick認為,按照他的這套標準,當下與1999年的局面如出一轍。“我們就只能等待泡沫的第9和第10階段的到來,等到出租車司機也加入進來,游戲也就結束了。” Patrick說。
與Patrick持同樣悲觀觀點的還有馬克·庫班,這位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大賺一筆并全身而退的極客,把目前的互聯網領域投資狂潮比作“金字塔計劃”(傳銷騙局)。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泡沫與2000年相比還有一個底層的共同點:雖然SoLoMo(社交,本地化與移動互聯)是當今互聯網的3大主題,但這些互聯網公司的現金流仍主要來自于電商、游戲和SP業務(Facebook的收入構成最為典型)。然而,10年前的電商尚處于市場教育階段,手機尚未普及,而游戲玩家也遠沒有今天被社交網絡和移動設備所激發的如此普遍。正因為如此,這兩個領域額的持續增長才造就了互聯網產業持續10年的盛況。
但是,如今并沒有新的商業模式產生,而這兩個領域的市場空間已經可見到天花板,所以,此次泡沫破裂后,整個行業是否還會像上波那樣僅用3年就走出低迷期?
這是一個未知數。
差異性
2000年納斯達克崩盤,8成股票虧損超過80%,37%的上市企業退市。Webvan、Kozmo這樣的互聯網明星都在上市后的兩年內破產清算,期間退出的基金更是數不勝數。2002年末,納斯達克綜合股指從5000點降到歷史最低點——1108。
10年的時間還不足以抹除這種行業大蕭條帶來的余悸,再一次的互聯網經濟低谷也的確令人憂心忡忡。然而,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此次絕非會像上一次那樣慘烈。
第一,數量有所不同。雖然資金大量涌入互聯網,但在此次登陸公開資本市場的公司數量有限。根據相關統計,1999年有309家科技公司IPO,約占該年上市公司的半數,2000年這一數字為397家。而在2010年市場較好的環境中,僅有20家科技公司IPO,還不足蕭條期中2001年55家上市數量的一半。
既然投資焦點集中在了少數公司身上,因此如果出現糟糕的結果,那么影響也有限。
第二,質量有所不同。與10年前不同,今日的互聯網不僅僅有眼球和點擊率。像Facebook、Groupon和Zynga等互聯網公司都已經實現了上億規模的盈利。這也是像Linkedin這樣的擁有高端、穩定客戶的公司能在低潮中保持堅挺的原因,其股價至今仍維持在100美元以上(發行價45)。
第三,基本面非同日而語。1999年時,全球僅有2.48億人上網,少于全球總人口的5%。現在,寬帶互聯網和PC已經普及,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保守估計全球也有1/3的人上網。此外,云計算的普及和用戶數據的普遍性挖掘,使得創建科技公司成本不斷降低。一般來說,天使就可以支持公司的正常運轉,無需VC介入。
第四,IT技術出現了巨大變革。10年前,摩爾定律強悍主導者IT產業的進化。今日,雖然納米技術還不能完全把摩爾定律扔進科技歷史博物館,但如今硬件性能差異對商業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應用性成為了商業決勝的關鍵。
仔細分析,和10年前相比,并非如今所有的差異性都是可令從業者安心的利好,而有的其實是倒退。
《福布斯》雜志發行人Rich Karlgaard撰文羅列了Facebook上市交易搞砸的數個原因,其中敏銳地指出“馬克·扎克伯格沒給普通投資者留下任何東西。”他指的是在上市前夕Facebook突然將發行價提高了10美元。
Facebook并非始作俑者。LinkedIn在2011年中上市前,將發行價上調了30%,使得該公司的市值超過40億美元。這是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首次有公司在上市前夕如此大幅度地上調發行價區間。這引來了Groupon和Zynga的紛紛效仿。連人人網也在認購期內將發行價上調了27%。
Karlgaard指出,微軟1986年上市時,市值為7.8億美元,在以后的13年時間里微軟的市值增長了700多倍,這意味著比爾·蓋茨讓成千上萬的普通公共投資者變成了百萬富翁。谷歌在2004年上市時估值為230億美元,為普通公共投資者留下的空間已經有所減少,即便如此,其過去8年的回報也達到9倍。而在Facebook公司的IPO交易中,“風險投資公司、內部人士和硅谷著名天使們拿走了全部。”。
總體來看,即使不如10年前慘烈,但互聯網產業中的很多泡沫必然會破裂。但把視線放長遠來看,這并不是災難。
2002年1月,被停牌3個多月的網易在納斯達克復牌,在被問及網易是否有被最終摘牌的危險時,丁磊突然豪氣十足說:“我告訴你,從今天開始,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始了!”丁磊當時的自信,其實來自于退守廣州之后對游戲與短信業務盈利前景的樂觀。
其實,正是在剛過去的10年里,這個行業中錯誤的觀念被更正,缺失的短板被修補。谷歌、亞馬遜、騰訊等現在仍舊活躍的互聯網公司,正是在破碎的泡沫中浴火重生,逐漸走向成熟。
在今天回望10年前的互聯網,有些看似堅不可摧的規則已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比如IT公司的硬件要求;有些昔日當紅主角也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比如AOL和Myspace;有些當時以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則已經成為現實,比如手機PC化。
而這種顛覆性的進化,可能會在若干年后會重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