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是根本
農產品電商已經成為繼3C、服裝和化妝品等標準化產品的又一興奮點。殊不知,相比較這些產品,農產品電商更多的功夫則在線下。“農產品電商的本質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營銷。”微博ID是野地里的辛巴、農業產業領域分析師在接受《商業價值》采訪時表示,“線下的內功修煉應該是農產品的核心。”
就拿最近最火爆的“遂昌豬肉”來說,在規定單個時間接收到訂單后,電商網站會組織相關人員去挨家挨戶與農戶洽談,包括數量、價格等情況,按照訂單的數量來確定要屠宰生豬的數量,在確定好要屠宰生豬的數量后,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檢驗檢疫、屠宰、分割、包裝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看似簡單的工作,里面有個問題非常復雜,由于客戶的需求千差萬別,有的喜歡吃瘦肉、有的則喜歡肥一點的肉等,而這些要求則必須在分割和包裝的時候進行嚴格的區別,最終將包裝通過冷鏈物流送到客戶手中。
可以看到,每個環節基本上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并且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這與標準化的產品有著極大的差別,比如凡客賣衣服,只需要設計好,向工廠下訂單,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
非常明顯,農產品電商并非想象的如此簡單,也并不是有錢就能做起來的。要知道美國的Webvan公司曾有12億美元的投資,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燒掉了幾億美元仍然避免不了倒閉的厄運,中國的土淘網據說啟動時也是千萬的資金等。
這并不是否認農產品不適合電商,美國的FreshDirect只鎖定紐約城“小”市場,熬過了4年的虧損期,于2006年開始盈利。更要清楚地看到,中國與美國農業生產方式等存在很大差異,中國70%以上的還是依靠批發市場,美國有近7成的農產品通過合作組織銷售,日本則有97%的農產品通過合作組織銷售。單純的就美國農業基礎來看,FreshDirect都需要摸索4年的時間,中國的農產品電商更是任重道遠。
就目前的情形來看,農產品電商大致可以分為平臺型和垂直型兩個模式,也有人分為3種模式。其實模式無所謂,其核心的關鍵是要在線下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淘寶的生鮮頻道也并沒有像其天貓商城那樣成功,也證明了線下的功夫是決定農產品電商成功的關鍵因素。即便農產品電商網站如雨后春筍在很多城市出現過,不僅規模小,而且都或多或少的面臨盈利的困境和資本匱乏的局面。而這很大的原因是充當了跑腿代購的角色,并沒有真正從客戶的角度出發解決現實問題。回頭看看亞馬遜的生鮮之路吧,早在2007年就開始了在西雅圖地區推出了Amazon Fresh服務,直到2013年5月25日,亞馬遜CEO杰夫·貝佐斯才表示,對于破解生鮮電商服務Amazon Fresh的經濟效益難題,亞馬遜已經取得了進展。Amazon Fresh是科技行業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試驗之一,堪比Gmail的測試。“中國的農產品電商才剛剛開始。”野地里的辛巴如此表示,“‘看起來很美’的農產品電商更需要踏實的內功修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