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點非常難找,這是創業者對用戶根本需求的把握。
專欄作家介紹:
魏武揮:新媒體觀察員、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
互聯網圈里流行一句話: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我不得不說的是,對于絕大部分的創業者來說,這句話是會把你帶到溝里去的。
大部分的互聯網項目屬于“免費”項目,且先不說這個項目未來有沒有商業模式,單是一個去滿足用戶當下的體驗,就是需要成本的。片面地理解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意味著兩點:一是成本上沒有控制;二是產品進度上缺少控制。
我一直認為,魔鬼不在細節中,而在輕重中,也就是要分清產品功能中的輕重緩急。創業者資源有限,一下子在所有功能上鋪開是不可能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互聯網是一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江湖,速度有時候比功能是否完整、局部功能是否夠“極致”重要得多。
于是,我們看到了“快速迭代”的開發方式。這種開發方式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在不斷收集到用戶反饋(或行為數據)后進行修正。有別于過去的封閉式開發,然后一口氣拿出一個成型的產品,這種方式并不是一下子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的。確切地說,它是一種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當成一種方向的手法,注意,只是方向。事實上,我可以這么說,沒有一個產品可以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
比如說媒體類產品,很少有用戶喜歡看到廣告,但媒體類產品幾乎就是依靠廣告的。當一個廣告出現時——無論它怎么鼓吹自己如何如何精準——總是會讓用戶反感的。我曾經和一個創業者說,有些事你要做在頭里,比如說預留廣告位,哪怕一開始沒有廣告主,也要放上廣告。一個產品從一開始就有廣告,和后來運營著忽然冒出來廣告,對于用戶而言,感覺完全不同——這其實和人性有關,也和“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典故非常有關。
無論是將用戶當成客戶的直接收費模式,還是將用戶當成商品的第三方付費模式,根本上,是一個用戶與公司之間的博弈關系:用戶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務(注意,未必是更多的功能,有時候有些用戶甚至為了簡潔化產品而付費),而公司限于商業考慮(成本以及收入)來提供。在這樣一種博弈關系中,產品開發者要做的事情是:平衡它。
平衡,其實是一種哲學,而且這種哲學東西方是相通的。東方儒家哲學中有所謂“中庸之道”,西方則有亞里士多德說出的這樣一句語錄:精神、美德處于兩個極端中的合適位置。
好了,現在的問題已經演化成:平衡點在哪里?因為平衡比做到極致難得多:盡力打出一拳總是比收放自如地打出一拳來得容易。
平衡點非常難找,這不是數據能夠提供的,也不是看什么書能學來的,這是創業者對自己這個項目所在的業態的手感,對這個業態中的用戶根本需求的把握——有時候甚至是故意去釋放、擴張這種需求。投資圈所謂的投資就是投人,很重要的一環就在這里:創業者的手感。
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是一種很偷懶的說法,其實很難行得通,但這句話遠比“用戶體驗是一種平衡”來得更為奪人眼球。不過我想不厭其煩地再重復一遍的是: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