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貿易往來大幅增加。1950~2010年間,中非貿易額年均增長43.5%。2011年,中非貿易額達16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非洲投資的動機是什么?中國對非洲產生了何種影響?這兩個問題引人注目。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比較明確,中國為了持續工業化,需要從非洲獲取原材料,尤其是油氣資源和礦產資源。此外,非洲巨大的市場令中國看到了經濟潛力。
至于中國對非洲產生何種影響則難以一言以蔽之。批評者認為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目的是搞新殖民主義,然而這一論斷為中國在政治上的不干涉原則和行動所質疑。另外,中國商人搶占非洲市場也為人詬病,然而中國廉價的產品也為當地低收入者帶去了福音。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報告研究者對186名在非洲的中國商人進行了深度訪談。
赴非原因
90%的受訪者稱經濟利益是中國商人赴非投資的首要因素。赴非商人并非受到政策指引或激勵。相反,非洲廣大的市場、人力和資本的低準入門檻才是吸引中國商人的原因。
其中中國沿海地區如浙江和福建等省市赴非的人數較多。他們認為國內工作機會少,競爭激烈,小規模個體經營在大公司的壓力下難以為繼,因此才到非洲“淘金”。然而他們中只有21%的人在國內曾經做過生意。
個人因素也是赴非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中產生的“移民”人口也構成了一部分赴非商人。
在幾乎所有案例中,赴非商人都是通過親族或同鄉關系成功遷移的,如一個陳姓家族中已有172人赴非工作。
近一半受訪者來自福建。福建人在非洲建立了龐大的社會網絡,促進同鄉以各種途徑赴非。福建人大規模移民得益于與出國相適應的社會和金融機制:出國者在本地借款,出國后通過匯款償還國內借款,使財富流入原籍地,并鞏固了借貸出國模式。
然而來自國內其他地區的商人對福建人評價大多是負面的。雖然福建人很勤奮,但是他們不歡迎其他地區的中國人“侵入”他們的“領地”,甚至福建人之間也會有爭斗。
共同價值觀
研究認為,赴非商人在個人理想、生活態度以及對非洲、非洲人的看法上,具有共同的價值觀。
在個人理想上,中國商人都具有強烈的家族觀念,即不論在什么地方生存,都要將家族延續下去,因此他們對下一代的生活條件和教育非常重視,所以大部分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在非洲的教育和醫療環境下成長。大部分商人表示他們終將衣錦還鄉。
在生活態度上,因為在非洲做生意的邊際效益十分低,大部分的赴非商人不得不忍受惡劣的住房和工作條件。他們沒有休息日,除了與同事交流幾乎沒有社交活動。
在對非洲和非洲人的看法上,中國商人認為他們帶去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使當地人能夠將錢用于購買更多商品。然而中國人經常被當地人誤解為輕松賺大錢的人,非洲人不了解中國商人的辛苦。即使中國人雇用非洲人打點生意,依然不能彌合兩者價值觀的差異。中國人和非洲人之間的社會距離仍然很遠。
腐敗、犯罪和適應
64%的受訪者認為腐敗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盡管如此,中國商人對非洲官員和警察系統的腐敗有一定心理準備并可以適應。腐敗的范圍和形式在不同地區差異很大,如警察索賄、海關索要大額罰款等。中國商人“花錢免災”的行動助長了腐敗的蔓延。另外,中國商人的外語水平阻礙了他們通過其他途徑申訴或解決問題。約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語言不通是經商的一個主要問題,尤其是當他們遇到法律訴訟的時候。
受訪者認為中國商人在當地沒有社會地位,因此人權也受到威脅。他們不敢夜間出行,日間出行也常會遇到劫匪。當地的排外主義也令中國商人感到恐懼。
一方面,被中國商人排擠出市場的當地商人心懷不滿,另一方面,一些顧客對中國產品質量或售后服務表示不滿意。在中國商人看來,這些不滿情緒來源于顧客對于中國商品銷售模式(低利潤批發)的不理解,以及當地商人的嫉妒。
關于納稅問題,一些受訪者表示走常規渠道是行不通的,因為要通過海關檢查必須支付報酬給中間人,加上各種稅目,他們償付不起。所以必須瞞報收入和進口貨物。一位受訪者表示這種現象是普遍的,白人開的店鋪也從非法渠道進貨。
來非洲淘金的人越來越多,除了中國人、越南人、索馬里人,還有來自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黎巴嫩的商人。絕大部分受訪中國商人認為,他們的利潤在縮減,87%的受訪者表示競爭越來越激烈。68%的受訪者表示競爭主要來自于中國商人之間。中國商人之間打價格戰屢見不鮮。
至于店鋪的所有權,只有在南非,中國商人才擁有大量的商鋪。而在博茨瓦納,只有四分之一的中國商人擁有店鋪,在贊比亞低于十分之一,在安哥拉和萊索托中國商人沒有商店的所有權。在萊索托、贊比亞和博茨瓦納,近一半中國商人從印度人手中租賃商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