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國的情況
在南非:
南非的中國社團歷史悠久。南非政權與中國臺灣關系密切,臺灣人最早來到此地經商,人數最多時達到4萬人。在此之后,20萬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移民來到此地。
南非中國移民的生活相對穩定,一半受訪者在南非生活超過10年。不到20%的受訪者表示將繼續在南非生活。他們對約翰內斯堡警察的腐敗深惡痛絕,這個數字占到87%。而在開普敦,只有26%的受訪者認為腐敗是嚴重的問題。
南非的中國商人雇用的本地雇員最少,而且很多雇員不是南非人,而是津巴布韋等外國人。
在約翰內斯堡,中國商人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而在開普敦和西北省,則是別國商人的到來加劇了競爭。
在博茨瓦納: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移民來到此地參與國家主持的基礎設施建設。90年代商人開始來到博茨瓦納。
近20年來,中國在此地興建了許多援助工程,對中國商人進入此地頗有幫助。博茨瓦納的腐敗和犯罪情況相對不嚴重,生活質量與南非相當。然而當地人對中國商人占領市場不滿。中國商人的前景維系于博茨瓦納政府對中國的政策。該國通過的一條法規已經開始排擠中國人在服裝業的生意了。
在萊索托:
上世紀70年代來自中國臺灣的華人首先來到萊索托經營紡織業。2005年左右中國商人開始增加,目前可能有超過2萬中國人在萊索托。
中國商人分布在其全國各地,包括偏遠地區,生活質量不佳,腐敗和犯罪問題嚴重,排外主義盛行。他們不愿意在此久留。
在安哥拉:
中國與安哥拉關系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石油貿易。目前安哥拉是中國在非洲的戰略重點和最大的貿易伙伴。2007年數據顯示,在安哥拉有22000名中國移民。安哥拉的中國商人平均在此地生活了2年。雖然收入不菲,但是腐敗和犯罪非常嚴重,當地居民與中國人的沖突時有發生。87%的受訪者表示要返回中國。
在贊比亞:
中國勞工從上世紀70年代起來到贊比亞。目前中國在贊比亞開礦,被指責為經濟剝削。2005年46名當地礦工的死亡為兩國關系蒙上陰影。翌年大選,一位總統候選人以此為口實煽動排華,中國商人蒙受很大損失。
2011年總統薩塔在中國使館舉辦活動,向中國示好。根據2009年數據,中國在贊比亞累計投資金額達到12億美元,為當地工人創造了25000份工作。中國商人在此地的貿易環境很不樂觀。但經濟效益尚可讓他們忍受種種不利條件。
結論
對草根階層的調查展示出中非民眾間存在巨大誤解。中國商人面對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和當地貿易環境的惡化,比如腐敗、犯罪、政策、新競爭者等。
此外,中國部分商人欺詐顧客的行徑、價值觀的沖突加重了雙方的隔閡。國有企業在當地的問題會被轉嫁到弱勢的中國商人頭上,導致當地政府制定對中國商人的不利政策。中國商人需要更多中國政府的保護,但是保護公民和不干涉別國內政之間需要巧妙的平衡。
(作者系布倫舍斯特基金會(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副主任。本文選摘自第一財經研究院《全球智庫精粹》,助理研究員薛松編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