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絡多覆蓋
創業者的成功需要政策、資金、供應鏈、市場、創業同行等方面的人脈資源。在美國,提供有關農村創新創業的專業性服務形成網絡。
美國國會1985年授權,由美國國防部及國防后勤局主管在全國各地成立了300個政府采購技術服務中心,旨在幫助地方的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增強政府采購中的競爭,從而使政府能夠在低成本條件下最大限度地享受快速、可靠、優質的服務。中心由州、大學或非營利機構等共同設立,職員都是具有政府工作經驗、諳熟政府合同的專家。他們為小企業提供的服務為義務或免費性質。
美國出口服務中心為美國中小企業制訂國際銷售策略,解決諸如在出口過程中遭遇的關稅及貿易壁壘、知識產權問題、過高的檢測或許可費用、其它技術性障礙等出口糾紛,提供免費服務。
導師組織是由超過1 .3萬名訓練有素的志愿者組成的非營利協會,在美國有389個分會,與美國的創業者們分享創業經驗,并提供覆蓋62個行業的500多種技術支持。該組織服務方式靈活多樣,免費保密的商業咨詢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完成。導師組織也在線免費提供商業工具、模板和小貼士;組織低成本或免費的區域研討會或在線研討會;就近提供結對幫扶導師等。
政府主導營造創業文化
在 美 國 ,盡 管 農 村 人 口 僅 占16%,農業人口更不到2%,但美國對農村的發展仍然十分重視。美國總統奧巴馬強調,“強大的農村社區,對于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國至關重要”。為了更科學地用好現有的面向農村發展的聯邦政府資源,更好地促進農村的持續經濟繁榮,并成為農村企業、創業者以及農戶的強有力伙伴,奧巴馬政府于2011年6月成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白宮農村事務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精簡高效地實施聯邦農村計劃項目、提高農民及農場主等利益相關方在解決農村社區有關問題中的參與度、吸引私營企業參與、創新工作模式等途徑實現加快資本向農村的流動,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加強信息通訊、可再生能源等服務農村領域的技術創新;提高農村生活質量;擴大對外合作機會,促進經濟成長。
美國許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逐漸認識到創業對本地經濟發展的意義,把工作重心由招商引資轉向促進本地創業。北卡州每年要舉行一次大規模創業峰會,由商務廳、農村經濟發展中心、小企業技術發展中心等十多個單位及非營利組織聯合舉辦。各個社區、大學也會舉辦各類創業周、創業大賽等活動。北卡州農村經濟發展中心還定期組織各個社區的領袖進行創業研討,通過提高創業在社區領袖心目中的受重視程度,提高創業者在各個社區的影響和地位。
(作者單位:科技部農村科技司)
美國注重“新牛仔”的培育機制
美國創業環境優越,小企業獲得健康發展。根據美國小企業局網站提供的數據,每10個初創小企業中,七個存活兩年以上,五個存活五年以上,1/3存活10年以上,1/4存活15年。美國的小企 業 數 量 在 所 有 企 業 中 占99 .7%,提供了50%的就業崗位,支付了43%的工資。
美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的主要特點包括:政府重視農村發展,但不直接對企業予以支助,而是通過社區銀行及非營利組織,提供公共或準公共服務,間接改善小企業融資及經營環境;政府機構、教育部門、非營利組織、投資者、商業銀行、志愿者等分工協作,形成一個服務、支撐農村落后地區創業的完整網絡;大學、社區學院等高校提供的良好教育確保了創業者能力素質和其他勞動者的技能和水平;專業化、保密的咨詢服務不僅提高新企業存活率,而且拓展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及營利能力;數以千計的非營利組織以創業者為本,提供免費、便捷服務,大幅度降低了創業成本;社區領袖、金融機構、教育機構等社區主流廣泛傳播的創業文化氛圍,鼓勵引導人們走向創業和成功。
我國農村迫切需要創新創業環境
世界各國廣泛存在城鄉收入及發展差異,發達國家城鄉差異遠小于發展中國家。2011年,中國農村人均純收入6977元人民幣,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79人民幣。而美國的城市家庭和非城市家庭收入情況分別是40135美元和51522美元。研究表明,發達程度越高,農村家庭收入中非農部分所占比例就越高,參與非農業生產活動對家庭的農業生產還具有溢出效應。所以,大幅度提高農村家庭非農收入是改善農村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關鍵。
中國農村家庭非農收入主要來自打工,但進城打工的收入有限,不能有效解決農民增收問題。2008年,在農村人均收入的4760 .62元中,僅有1853 .73元為工資性。大量農民工進城還會導致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如:加大城市交通及基礎設施的壓力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老人照護、農田拋荒等等。
農村創業活動是使農村勞力可以在家鄉就業或開展非農經營的理想途徑。創業是“一個通過創新來創 造 價 值 的 發 現 或 發 展 機 會 的 過程”,并不就是簡單地開辦一個新企業。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地方,創業的重要性都非常明顯。創業活動活躍的國家,G D P增長就強勁。在社區層面,創業形成新的工作崗位,增加當地收入和財富,并使當地經濟與全球經濟循環相接軌。設在農村的外來公司需要將利潤交回城里總部,而農村本土創業者更愿意把收益再擴大到當地的企業中,更不會像一些外來的企業,一有風吹草動就撤離本地。
近年來,中國科技部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支持技術人員和研究單位攜帶技術成果、資金、管理等資源到農村,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創業興業。中國政府的這項行動及其引導作用將技術推廣與市場有機整合,有效促進了相關資源逆向流回農村。據了解,到2009年底科技特派員人數已達149000名,目前這個數字為25萬名。這項行動為縮小相關地區的城鄉差距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然而,由于歷史及文化等原因,傳統的中國農村發展政策過于強調糧食和畜牧等第一產業,導致中國農村創業環境較為滯后,科技特派員創辦的企業不易得到諸如培訓、咨詢、輔導以及信息、熟練工人、技術、資金等資源。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效發揮創業的經濟和社會功能,努力打造一個有利于農村創業的外部環境十分迫切【創業網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