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九十年代中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當年是有一波投基建、路橋的,還記得宏觀調控的時候利息很高,20%多、30%多。很多地方搞基建,很多可以保證20%的回報,所以說很多我們投的一些基建商戶。但是后來國家不準保證回報,所以也經過一浪。
九十年代末美國互聯網開始興起了,我們看到美國的很多.COM很成功了,在中國也開始這個互聯網的浪潮,當年很多新浪、網易、搜狐到1999、2000年的時候。美國互聯網股爆破,創投行業也經過了一段低迷的時候,2001、2002、2003年低迷,我們同時也投了很多好的商戶,包括百度、阿里巴巴、盛大等等。
我們創投也不單是投網站,后來的無線增值服務,后來又一波,2003、2004年的時候也有幾家。當然騰訊是最成功了,也是IDG投的一個項目。現在我們看到在國內投資。當然另外還受美國的VC的影響,很多美國的VC投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包括還有好幾個芯片廠,另外還有IC設計公司。我們現在總結經驗,投IC經驗英特爾是最成功的一個,這么多年來,這么多的IC設計公司,現在總結能上市的好像只有三個,三個好像表現都不怎么樣。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最近行業里面的重點,可能大家焦點的是中國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等等,包括餐飲行業現在很多人投,買鞋子的也有很多人投,衣服現在開始講究品牌了。現在更關注連鎖行業了,有很多人喜歡投。另外隨著新東方的成功,大家花在教育的金錢都不少了,教育和醫療大家都比較傾向于投一些內需的了。
梁英杰:
我們早幾年很多VC都比較關注于IT、互聯網的行業,現在好像大家都比較避開,或者是投少了互聯網、IT有關的行業,反而轉向傳統的行業,你有這個感受嗎?
宋安瀾:
這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軟銀在TMT當時是投得比較成功的,我們投的阿里巴巴、分眾傳媒、淘寶等等的都是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我們現在的方向的確有所變化,現在主要重點是變成技術加其他,其他就比較多了,包括醫療設備、新能源、環保,然后另外包括消費品以及新材料,也就是說我們在方向上還是有一些從原來就是TMT,TMT就是技術、傳媒加上通訊,就轉到技術加其他。那個中間雖然說看上去有變化,但是我們追求的投資要素還是一樣的,就是我們在投資中希望能夠追求的是必須的行業,而不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在這個中間,我想從原理上說我們是這么看,就是說我們要追求的方向一定是符合宏觀的發展。舉一個例子,美國有很多早期的VC,他成功了是因為他迎合了有一幫人,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從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大概有七、八千萬的人,占人口的比例大概是30%,但是他們控制了75%的財富。所以這幫人說,你有針對這幫人的技術、服務總是能賺錢的,實際上就是找準了這幫人,所以這個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我們叫城市化,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現在13億人中,現在有5.7億的城市人口,按照人家報告到2025年,大概有9.2億的城市人口,到那時候城市的GDP占總的75%,會增長到95%左右,所以說這個中間有一個城市化的過程,在這個城市化的過程我們就覺得有一堆東西是有關的。比如說消費品,那么多人他生活水平提高了,他要很多的消費品。另外的話比如說醫療設備、環境、能源等等的都是和這些人的需求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會加大投資力度,但是我們的投資階段還是一樣,我們比較成功的是早期和中期,現在新的基金也是會注重早、中期項目的投資。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