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健康的癥結
蘭馨亞洲投資總監李煌:生技健康可能是一個雙重機會驅動的領域,一方面它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家越來越注重醫療健康的投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大家的消費傾向越來越強,是有市場機會的。同時它也有一個體制變革的機會,這幾年醫改各種各樣正面、負面的新聞都有,這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客觀上也說明這里面的機會巨大。
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段成卉:在醫療行業里,一個企業要生存的話,我認為需要具備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是技術領先,不管是藥品還是設備,國際上技術領先的大牌企業依然會占有一定的優勢;第二,普通的消費品一定要有足夠的低成本,和基本醫療保障藥要匹配;第三,大家都在挖金子,我在賣牛仔褲,就是做IT,真正把效率、數據、服務等有價值的項目挖掘出來。
百奧維達中國基金投資總經理卓冰:我認為生技健康領域有兩個發展趨勢,第一個是集中度會越來越高,特別是表現在制造業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它的分工越來越細,有大量的包括在管理服務、健康服務各方面的企業,在產業鏈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愛康國賓董事長張黎剛:束縛中國醫療產業發展的最大一點是把醫生綁住了,不允許他們流動,中國最好的醫院是三甲醫院,中國13億人口大約500多家,中國注冊醫生差不多200萬人左右,最好的醫生都是高度壟斷在500家三甲醫院。這個行業要想發展,就要讓醫生自由流動,只有這樣,其他的醫療機構才能有機會把專家的經驗復制出來,如果不允許流動就不能復制。
泰邦生物集團公司CEO趙朝明:現在我們很多高端產品都來源于國外,包括電子產品都是GE等大公司生產的,產業里罐裝線也好,檢驗線也好,小小的設備都是幾百萬、上千萬從國外引進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從資金上得到保障,另外大量引進人才,我們國家在人力資源方面目前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非常好的成本優勢。
康復之家創始人柏煜:不管強生也好,羅氏也好,他們在國內短期內可能沒有遇到過多的抵抗,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國內很多上市公司,比如說久安這樣的企業,他們生產的血壓計在國內獲得了成功。在市場的競爭中,除了宏觀的競爭,還有微觀的競爭,當我們在微觀的競爭中一仗又一仗打贏的時候,整個戰役應該就能贏了。
創業者需要怎樣的創業環境?
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高建:各位嘉賓有的是政府支持的,具有政府背景,也有非政府部門的,但是對于創業也是非常情有獨鐘的。我們的話題是關于創業環境,我想問問各位嘉賓,在下一步的創業環境中,哪一兩件事兒是迫切需要解決的?
招商銀行總行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雷財華:我覺得在創業環境上政府一定要放手,當然需要采取一些扶持措施。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創業環境要市場化,不能生拉硬拽地講創業環境,而是要用市場化的角度。大家幫助企業成長的時候各自有商業利益,這樣的模式才會持久。
蘇州工業園區財政局副局長、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沈曉明:我覺得有兩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首先是政策環境,因為初創期企業的發展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需求,一個是資金的需求,一個是人才的需求,應該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給企業很多的支持。另外,服務體系的建設應該包含多個層次 。
杭州東部軟件園董事長宋小春:我覺得作為一個企業來講,最重要的是市場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現在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發展環境比過去差一些,為什么?因為現在每個行業里都有老大,很多行業里還有壟斷,新興行業有很大的風險。這些企業要成長的話,不能從市場上獲得營養,它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這個。
德勤中國首席策略官顏漏有:我們在談到創業環境的時候,有兩個環節很重要,第一個環節是政府,因為政府最重要的角色是創造一個什么樣的環境,讓創業者更容易成功。第二方面是VC、PE,包括金融機構。從中國整個創業生態來看,我們需要有更多的VC專注在早期,以現階段來看,太多的VC是專注在中后期,已經快要上市了。
上海大學生創業基金會副秘書長祁玉偉:我們現在太多的錢在后端,去年300多億元人民幣基金,80%都是投入后期的,前面的錢很少。我們看一下北美,前面的錢比后面多,有的說兩倍,有的說三倍。如果小樹苗都沒了,何以成為森林呢?就是前面一定要大量投入,有那么多熱血青年,我們給他們施肥也好,澆水也好,后面才能成長起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