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困惑
不敢一棍子全部打死,但以本人目前所見,所謂的有機農業都難以經受嚴格的檢驗。
有機農業,基本特征是不含化肥、農藥和生長調節劑。但完全不用農藥非常困難(少數作物例外)。不用農藥,就要承擔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收,作物品相變差的巨大損失。
病蟲害的防治,并不僅僅是單個農戶和單個企業的問題,有些病蟲有遷飛性,有些病蟲必須群防群治,建立一個不用農藥的“世外桃源”非常困難。
有機農業的另一個困難是市場化問題。以有機蔬菜為例,有下列幾個問題:一是中國人對蔬菜品種的需求比西方國家多得多,特別是反季節蔬菜和蔬菜的全國性運輸問題解決后,很少有一個公司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全部蔬菜品種的需求。如果一個消費者在專賣店購買幾種有機蔬菜后,還要到菜市場購買其他的蔬菜,消費者就可能干脆到菜市場購買算了。二是有機蔬菜的鑒別、認證和信用問題,即使真的是有機蔬菜,消費者憑什么相信你。即使經過認證,消費者其實對認證本身就有存疑。 產業鏈的困惑
從產業鏈的起點和延伸看,有兩種類型:一是工業化形成規模后,向農業延伸;另一種是在農業形成規模,然后向工業和商業延伸。 乳制品行業是第一種產業鏈,一般來說,這種產業鏈是不均衡的。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有些乳制品企業開始養奶牛,這算得上是產業鏈,但卻是規模不均衡的產業鏈,即鮮奶產量與乳制品產量嚴重不對等,無法實現產業鏈全封閉運作,這樣的產業鏈,只具有形象上裝點門面的作用。瘦肉精事件發生后,某肉制品企業提出建養豬場,但生豬出欄量根本不可能與巨大的生豬用量相比。
從農業向工業和商業延伸,這種形式的產業鏈非常困難。如果向工業延伸,面臨著每個行業的門檻都很高的難題,產業鏈很難給向工業進軍提供支持。比如,并不會因為種植了水果,就為進軍果汁飲料提供了條件。
農產品向商業的延伸,必須以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運作為前提,只有品牌才能提供保護。
質疑不是反對
上述對淘金農業的質疑,并不代表我反對淘金農業,只是認為遠非想象的那么簡單。資本和企業家進軍農業,會迅速改變封閉循環的農民意識,這是對中國農業的最大貢獻,甚至比農業科技對農業的影響還要大。農民作為一個整體,突破自我比較困難,但一旦有榜樣,學習模仿速度會很快。
進軍農業,最困難的在過渡期,即傳統農業與產業化并存的時期,此一時期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同時,還必須關注,消費者對農業問題的痛恨(如毒菜問題)并不一定能夠轉化為消費行為。
進軍農業,晚了可能喪失機會,急了可能成為先烈。
進軍農業,有兩點需要特別關注:
一是以世界的視野看待中國的農業產業化。如果要同時解決中國農業產業化、產業鏈和市場化問題,難度非常大。如果中國的農業產業化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結合,有可能形成絕配。
二是以整合的方式解決農業產業化問題。比如,訂單農業就是整合農業、工業和商業的方式。再比如,現代農業與現代商業共同整合形成產業鏈的問題,比獨立形成產業鏈更有優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