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硅谷山景城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外,只要看看沒有一個空位置的停車場,在南灣空曠的建筑群的反襯下,就知道是個重要的日子——孵化器Y Combinator Demo Day,夏季訓練營的成果展示。
有創業者對我說“YC就是創業公司的常青藤”。我不喜歡這種夸大的形容,也不想把進了YC訓練營的創業者視為明星,在和本期訓練營的創業者交談之后,綜合他們的不同觀點,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創業公司在YC的三個月里是如何度過的,他們究竟能獲得什么。
申請:沒有什么國籍之分,重點是你想到硅谷來,想獲得YC的資源。
我們報道過的創業公司Prim創始人Xuwen對我說,其實你可以把申請YC看成美國大學的招生,他們當然更傾向于找到英語講的更流利、思維模式更相近的美國本土創業者,這也是為什么早前有說法Paul Graham不喜歡英語不好的創業者,相對更傾向于從海外找創業公司的500 Startups,YC顯得更關注美國本土的創業者。但是在和從荷蘭、英國來的創業者談過他們申請YC的過程時,我發現其實重點根本不在于你是哪個國家的人,而是你是否真的想到硅谷來接受三個月的訓練甚至留在這里更長的時間,同時,你是否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我們報道過的IxiPlay、和Kivo都來自美國本土以外的歐洲,他們申請YC的經歷和所有人一樣。他們希望到硅谷來,從融資、增長、發展路徑等方面獲得YC的幫助,都在網上填寫申請,隨后接到電話獲得面試的機會,立刻飛到硅谷來參加著名的10分鐘面試。
面試:10分鐘,只問最基本的問題:你是誰,你的產品是什么,產品給誰用,你如何與眾不同。
幾乎所有采訪的公司都向我提到這個10分鐘的面試,幾個YC的合伙人坐在面前,他們只問你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產品是什么,你的用戶是誰,給用戶解決什么問題。其實這些創業公司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進入YC之前已經多少都有個產品的模型或者已經做了一段時間,并不是帶著一個想法就跑到硅谷來的。
來自荷蘭的創業者Bart Dirkx和Ruud van der Aalst對我說,你必須準備的非常充分,知道你的用戶是誰,市場規模有多大,競爭對手在做什么,你的愿景是什么,你現在做到什么階段了。如果你自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了,才會有機會通過面試。
不過情況也并非絕對如此,Kivo的創始人Zefi Hennessy Holland提到也可以通過朋友的推薦,他的一個朋友從YC畢業,在他申請YC的過程中給YC的合伙人寫了一封郵件介紹Kivo和Zefi本人,至于這是否有用,Zefi告訴我“這就要看幫你寫介紹信的人對你的評價了。”像我們報道過的創業公司Prim創始人Xuwen,他因為是第二次參加YC的訓練營了,只跟Paul Graham聊過想法沒有參加面試就直接被招進了本期的訓練營。在強調人脈和個人信譽的美國,有合適的介紹人和建立過個人信用顯得非常重要。
指定導師,獨立工作。
和500 Startups為創業者提供一個250人的導師名單和一個co-working space不同,YC的導師就是他們自己的合伙人,并且讓創業者自己獨立辦公。Zefi Hennessy Holland告訴我,現在YC一期訓練營有60個公司左右,四個全職的合伙人每個人負責15個創業公司,還有6-8個(或者更多)的兼職導師選擇負責的創業公司,“他們不會像老師一樣跟在你后面問你最近怎么樣了,做到什么程度了,所有你做的事情就是到硅谷來,自己找個地方住,自己找個地方辦公,做你自己的事情,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再找他們。”
也就是說,在這三個月里,如果你沒什么事情,YC的人不會經常找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