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在自己的平臺上展開活動,鼓勵用戶在參與之余將信息分享到微博上。這家有著巨大用戶群的公司,一天之內引導了近150萬消息到微博上。結果出乎意料,盡管有著龐大的參與用戶群,活動結束后,這家公司發現自己并沒有從微博中獲得理想的回流,數據很慘淡(不足1萬)。微博中的人們對于這個活動無動于衷。
這并不意味著用戶對活動毫無興趣,活動展開前后,正值傳說中的瑪雅歷法中提到的“世界末日”前后,無數用戶在微博上創造了關于“世界末日”的自娛內容,同時期展開的活動在這一熱點的影響下,多參與者眾;顒永Ь吃诰W絡上尤其是微博中困擾了很多企業,相比數字客觀的參與人數,所追求的效果總是可以忽略不計。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問題呈現正是在消息的文案撰寫上。該公司的文案類似于:我在參加一個XX活動,分享就能有機會獲得大獎,還有多部iPad mini、手機等獎品等你來,快來參加吧。(含鏈接、圖片)
這樣的文案其實充斥在社交網絡中,絕大多數的網站默認分享信息與應用的活動、分享文案都是如此。我們形容它是機器語言:冷冰冰的,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用戶及其好友圈被排斥在了信息之外、互動也就不會產生。這形成了一個斷裂,即用戶在自己的網站和應用上,分享了大量消息到社交網絡,但并不是用戶所需要的內容,導致用戶的好友圈不愿意從社交網絡來到目標網站。數據上顯示,這家公司活動展開后,用戶點擊率不足1%。相對于龐大的參與用戶群,這樣的點擊率聊勝于無。
在社交網絡中,分享行為是一種快速擴散的病毒,信息的質量本身(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傳遞的資訊)更像是病毒所具備的感染能力,并是推動信息在人群間二次乃至更大范圍擴散的第一推力。
單純的機器語言信息會經歷一個被自然抑制的過程,不管是被平臺還是被用戶自發抑制。雖然在社交網絡中,信息并無好壞之分,更多取決于“合適的信息“能否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人“面前,但一個時間點上,對某一用戶無意義的信息會淹沒他需要的信息,導致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下降(好友之間的關系緊密程度,使用戶對無意義信息有不同的容忍度,關系越密切容忍度越高)。當無效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開始泛濫時,微信曾采取了直接關閉接口的方式,微博面對同樣問題則采取了”微博管家“的產品模式,將這些信息收納在一個地方,而不是直接出現在用戶面前。
單一信息在龐大的用戶群面前極其易腐。當單一消息大量涌入社交網絡,尤其是微博時,一旦人數達到一個數量級,對于信息的個性化與變化就會迅速提高要求。任何優秀的文案在經過無數人發布后,其蘊含的好奇與好玩都將被榨取得一干二凈,引發的效果也將銳減。這很好做出對比,比如,在近期的《瘋狂猜圖》應用不斷刷著用戶的微信朋友圈的同時,仍然拉動了下載量的迅速提升,這是因為盡管總數可觀,每一條信息都是個性化的、向好友求助的娛樂信息,和上述所說針對某大型活動發出的信息有著巨大的差異。
面對社交網絡,業界的一些慣性思維尚未扭轉。大家默認關注的依然是平臺的資源,即使是微博、微信這樣的平臺,也很難再像過去網絡媒體那樣置頂頭條的形式去強制影響用戶,這樣的CYE方式正在被越來越慎用。在媒介的演變中,權力被越來越多地還給了普通用戶本身,用戶所處的行業、領域、關系鏈、圈子構成了自身權力的基礎。對于用戶本身的關注,鼓勵企業激發出用戶的分享欲望,通過一條條真實個性的信息,才能將他們的影響力收攏起來,匯聚成一個可觀的收獲。
在大多數社交產品上,信息的質量非常重要,每條消息都是一個用戶了解、接觸自己的入口。因此在信息上要投入和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反復優化。這些高質量的信息即使沉淀在社交網絡中,也會發生可觀的長尾效應。如果我們抽取部分在微博獲得超大流量的網站的信息,都能看到這樣的特點。
2013年5月,旅游網站X與T微博之間有一個合作試點展開,其中關于信息的不斷優化所帶來的回流變化,非常全面地詮釋了相關差異。試點是一次基于旅游的垂直服務試點,X在微博上為正準備出行的用戶提供相關的攻略內容。旅游 行業將人們的出行劃分為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三個大的階段,其中僅出行前就誕生了機票預訂、酒店預訂、租車、攻略準備等數個知名網站,攻略準備與參考是受到外界影響最小的普適服務之一。基于微博的特點,X的服務是為這些用戶準備好內容,然后在微博上@提及或評論的方式進行服務提供,配套的還有通過展開分享活動、@企業官方賬號索取服務等方式提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