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商業風險 千軍萬馬爭過“團購”獨木橋的創業景觀曾經何等壯觀,這也是每一位“死去”和“活著”的團購公司老板共同心痛之處。商業模式的抄襲之痛折磨著每一位創業者。因此,成熟有經驗的創業者,一般會在開始階段悶頭賺錢,發展壯大之后再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特別是進入門檻低、商業模式易于復制或對核心技術有高度保密習慣的公司,會尋找沒有什么創業欲望的踏實員工。 回答“是”,還是回答“否”? 面對“是否打算創業”的話題,職場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尤其面對面試官是老板時更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心里開始揣摩,開始犯嘀咕,甚至前后矛盾沖突。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就是一道面試題。那么究竟該如何回答呢?那就是:不必顧慮,直來直往。 回答想創業與否,不是面試官錄用與否的標準。面對是否有創業打算這一道面試題,候選人首先不必顧慮,任何答案都沒有對與錯。你說創業也好,不想創業也好,不是面試官判斷錄用與否的標準。如果你明白這一點,就不用有任何顧慮。候選人要明白面試官問你的目的,不是要一個答案,而是要看你到底怎么想的,你是屬于哪一類的人,你的能力特長在什么地方。回答“創”還是“不創”都沒關系,關鍵看你怎么回答。
無論你回答創業還是不創業,面試官都不會真信,面試官會做出獨立判斷:你是否會去創業,或是否會再創業。即使你還會再創業,也并不一定影響到錄取你。 盡管有的候選人首先表達了不會再次創業了,可后面的回答,會讓面試官做出判斷候選人未來有可能還會繼續創業。因為候選人在談論創業失敗原因時,把失敗的原因歸因于資源不夠、資金不足、創業伙伴不行等外在原因上,面試官就會認為你在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仍然會放棄現在的工作,再次投入到創業中去。如果CYE候選人沒有創過業,心里一直惦記著創業,盡管口頭上很堅決地表達等資源和各種條件都夠了一定會去創業,請相信,這些人創業永遠停留在口頭上,因為這類人永遠在等外部條件。 綜合前面,候選人完全沒有必要顧慮回答創與不創的問題,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說,直來直往。顧慮太多,影響發揮,反而會耽誤了自己。 如何談論創業構想? 如果創業只是念想,面對這個問題應這樣回答:“想過,但還沒想清楚,怎么創,創什么,只是停留在念想層面。”這樣回答就把面試官進一步的追問念頭給打消了。 如果有了創業構想,常見回答方式有三種:一是,目前處于保密階段,不便回答。這種故作神秘玄虛的回答,面試官會認為你不透亮,自我保護意識太強。二是,還只是初步的想法,不成熟,不值得分享。這叫回避問題。三是,激情四射,大談概念和戰略,炫耀自己的構想。這給面試官的感覺是不落地,不成熟。 正確的回答方式應該是:“有些初步的構想,正想征詢一下您(面試官)的看法。”你可以就行業領域、商業模式、競爭對手等最基礎的方面給以簡單的分析。無論怎么敘述構想,都要注意不與法律和邏輯相沖突。 如何應對各級面試官? 應該實話實說,并不是說你把你內心所想不分對象全倒出來。還是要有針對性、策略性。面對老板、人力資源總監、招聘經理這些不同級別的面試官時,對于創業話題應該有不同的應對技巧。 面對老板如何應對 老板問面試者是否打算創業,一定會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如果打算創業具體的構想是什么,如果不打算創業的原因是什么,之前創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這時,候選人應像一位弈者,不僅僅回答是與否,而且要考慮周全老板之后會問到的問題。老板會綜合考量候選人的價值取向、性格特點、能力模型,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與之前老板得出的判斷相左,那么老板會得出你不誠實的結論。所以在面對老板時一定要展示真實、自信的自己,而不要投其所好編造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答案。 如果實事求是與老板深入溝通,老板不僅不會拒絕你,還會為你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或者有新的領域需要開拓的時候,會派你去做先鋒。曾經有一位面試者向老板提出“給我300萬元,三年超過李嘉誠”的想法,經過深入交流,這位企業老板覺得候選人很有思路和魄力,首先說服應聘者放棄“超過李嘉誠”的想法后,直接安排他去做一個新項目,結果這位應聘者確實干得不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