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創業
知識型
采訪對象:毛先生
創業方式:風險投資的高新
技術企業
個人資產:保密
創業歷程:6年
創業年齡:33歲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留學熱,為大洋彼岸送去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中國留學生。至今,在美國硅谷的程序員中,數量最多的是中國人,其次是俄羅斯人和印度人,而美國本土的軟件工程師只能排到很靠后的位置。
很多留學生滿足于在硅谷的大公司如微軟、英特爾、思科或者甲骨文中占有一個研發主管的位置,可以享受期權激勵、可以有自己的別墅、供兩輛車、生三四個孩子,回國時享受親戚和朋友眾星捧月的感覺。
然而,當時很少有人能看到,20年后的中國會是21世紀世界上移動電話用戶數、PC用戶數和電子商務產業規模的第一大國和第一大市場,而其中最早的一批覺醒者,憑借優秀的技術實力,創造了榮盛的事業,如畢業于MIT的張朝陽、畢業于紐約州立 大學的李彥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本土的陳天橋,也登上了首富榜。
毛先生準備回國創業的時候,正是百度上市之后的兩周年。當時,這家公司創造了納斯達克成立以來首日股票漲幅最高的獨家紀錄,百度的成功讓無數留學生踏上了歸國創業的道路。一時間,風險投資、商業計劃書和IPO(首次上市募集)成為具有技術背景的海歸最熱衷討論的話題。
毛先生在回國之前,已經有過創業的經歷。那是在2000年前后,互聯網第一次泡沫在美國還沒有破滅的時候。當時,毛先生利用自己打工積攢下來的錢,創辦了一家專門自動搜索各大電子商務網站的特價信息的網站,有一家大公司準備收購,開出了1200萬美元的高價。然而,不到三個月,這家收購公司自己的股價就已經跌到了谷底,毛先生的第一次創業也就成了泡影,之后他在美國又打了6年工。
“第一次創業給我留下了三個教訓:第一是沒有技術門檻的網站不要做,因為很快有大網站會復制你;第二是沒有明確商業模式的網站不能做;第三就是不能填補某項技術空白的創業不能做。”毛先生告訴記者。
在一次歸國的考察中,毛先生發現了一個數據,當時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數已經接近用電腦上網的用戶,而電腦上網的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手機上網的市場還非常龐大。
這一次,毛先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發現,當時的手機雖然能上網,但由于3G還沒有普及,網速很慢。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大多只能瀏覽WAP頁面,上網體驗遠不如用電腦上網的用戶。為此,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在現有的硬件基礎上,讓手機上網的體驗無限接近于電腦呢?
很幸運的是,他的這次創業找到了兩個合作伙伴,一個是國內知名的天使投資人,和許多VC關系也很密切;另一個合作伙伴是一個大學時的同學,他開發了一項技術,可以把網頁壓縮掉90%的數據量,這樣即使網絡很慢,用戶也可以比較流暢地訪問電腦版網頁。
毛先生最終和這兩個合作伙伴談定了合作,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加上技術股東,三方成立了一個移動互聯網軟件的供應平臺。
“我覺得我們現在能成為移動互聯網領域里面軟件廠商的佼佼者,一個是我們的產品切合了市場的需要;另一個也是大環境使然,不但3G普及很快,而且像iPhone、Android這樣硬件強大的移動平臺迅速崛起,我們的軟件有了最好的發展平臺,”毛先生說,“由于掌握了這項核心技術,無論是嵌入其他移動互聯網服務,還是通過自己的平臺創造廣告流量,我們都先行一步。”
目前,毛先生的計劃是,能在3年內到紐交所上市,成為世界級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服務平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