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里找 網上淘 全亂了
在實體店看好商品的款式型號,回家轉投網店購買,既不用擔心號碼款式不合適,又可以享受相對便宜的價格,這個“線下選、線上買”的群體讓實體店頗為頭疼。如今,這個群體已經擴展到家具、家電、圖書等諸多領域。看似是占小便宜,實則折射出實體店和網店之間對客源的爭奪戰。一些實體商家甚至感慨:“這生意沒法做了。”他們也絞盡腦汁開始反擊。
逛商場
手寫價簽蓋貨號 圖書穿上塑封套
日前,記者在來福士三層的collect point專賣店無意中發現,所有衣服的吊牌上都有一個手寫的價簽,不仔細看會誤以為是商品打折之后的價格,而實際上這些吊牌上都已經有打印好的價格,有些價簽上的手寫價格和打印的價格甚至完全一樣。記者仔細查看發現,秘密在于這些手寫價簽的位置,它們蓋住的正好是吊牌上印著貨號的條形碼。記者留意到,其中有一些手寫價簽有被人撕過又重新粘上的痕跡。還有消費者反映說,有的品牌直接用不干膠粘住貨號,甚至直接拿掉商品吊牌,感覺十分不方便。
類似的“不方便”也出現在書店,給書包上一層嚴嚴實實的塑料“外衣”,這一做法越來越流行,但讀者想了解一下書里的內容卻變得非常困難。記者在鳳凰匯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的書店看到,眼下熱賣的莫言的十幾種新書被擺在了顯著位置,但都無一例外被塑封了。一位讀者拿起一本塑封的圖書剛準備拆封,便被店員及時制止。店員給出的解釋是,很多書里有光盤,塑封以后可以防止丟失。被制止的讀者則失望地告訴記者,看不到書里的內容就沒有辦法判斷值不值得買,只好作罷,“包上塑料封套的書越來越多了。”
在另一些商家,消費者則能感受到導購“過分熱情”的服務。在北三環一家商場女裝專柜工作的小吳告訴記者,按照公司的要求,客人試穿外套等不需要進試衣間的服裝時盡量“貼身跟隨”,顧客去結賬時也要寸步不離,“我聽說有的品牌要求導購必須把票據拿在自己手里,陪著顧客排隊,直到輪到他才把票給顧客。”消費者王女士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她獨自去某商場購物,進了試衣間后,導購不停地在外面詢問大小是否合適、需要不需要換顏色,“根本沒法集中精力試衣服,熱情得過頭了,試衣間也算是私密空間吧。”
“我們也沒辦法,很多人試完衣服感覺挺滿意,但一看價簽,直截了當地就說太貴,要去網上買。”昨天,銀座MALL歐時力店的一位導購一語道破了商家這些“不為顧客著想”做法的原因。她一臉無奈地告訴記者,前天下午接待了兩名結伴而來的年輕女顧客,試了七八件衣服,還問了很多細節問題,她跑前跑后忙活了半個多小時,但最后一件都沒買,“她們走了我還得把這些衣服都一件一件疊好,挺郁悶的。”
這位導購抱怨說,有些顧客會試個沒完,有些顧客只看款式,對導購來說,后者就算是幫大忙了,“至少不用我們疊衣服。”對網上盛傳的拿掉吊牌和用不干膠粘上貨號的做法,她覺得現實中不太可能那么做,因為入庫和銷售統計都要用到上面的貨號,如果真那樣做的話,連每晚的結賬盤點都得先把吊牌恢復原狀才可以。對于“過分熱情”的服務方式,這位導購表示可以理解,不停詢問是為了不讓顧客在試衣間搗鬼,陪同結賬是為了不讓顧客中途溜走,“如果顧客通過這些手段記住了商品的貨號,再去上網買就非常容易了。”她最后抱怨說:“我們工資挺低的,沒有銷量就沒有提成,長期下去,這生意都沒法做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