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06年《贏在中國》這檔真人秀節目的興起為標志,創業這個詞從開始火遍中國。
經過幾年的孕育,如今,創業,正當其時。
有創業,便有苦衷,通常創業者基本上會面臨幾大難題:第一、有項目,沒人。第二、有項目沒錢。第三、有人有錢但是沒經驗。打開創業服務網站“吹號網”,可以看到在其欄目設計上顯然就是為了這幾個核心需求而來。
需求有沒有?有!正因為此這個僅有7人小團隊的公司,在其創業服務平臺一度曾收錄了近700個初創項目。但如今,這個曾經在創業者心中占據過一席地位的創業服務網站,最終,這一場艱難的旅行,以失敗而終結。
理想:做創業者的“水電氣服務”
這和從2003年興起的淘寶熱一樣,彼時,淘寶興起,遍地都是開店郎,但是最后只有一家賺到了最多的錢,那就是為這些淘寶店主提供“水電氣服務”的阿里巴巴集團,不管店主是賠是賺,這個專門為淘寶店主提供“水電”服務的服務商卻賺的盆滿缽滿。
這個道理同樣理所應當會被創業者應用到創業這個領域,既然有人專門負責創業,當然就會有專門為創業者服務“送水,送電”的角色,做創業者的“創業者。
A
大方向上,的確已經有一些專業的幫助創業者的送水工了,第一類就是某些地方的創業園,包括大學創業園,這一類的服務者提供的服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提供辦公場地,給硬件上的服務,然后圍繞硬件做服務。一類是給硬件的同時提供軟性服務,比如金融貸款的服務,這兩類服務比較普遍。另外一類算做創業服務的就是各類創業大賽了,通過提供獎金,鼓勵創業者生產好的創意。
但是這些機構,都是點對點的服務,只是為創業者提供單個的創業服務,并沒有讓創業者之間有互動或者交流。同時還要幫助創業者解決核心的需求:一是CYE融資,科技創業者,沒有風險資金的注入很難快速長大。另一類就是幫助投資者找到項目,尤其是靠譜的項目,而這兩個需求,并沒有很好的得到滿足。
雖然,吹號網創始人羅競倫此前并沒有互聯網行業的經驗,更早的時候他則是在IT業界有所建樹。至于當初是什么原因讓羅選址進入互聯網創業服務這個領域,只要分析一下大環境,就會發現,當時甚至是至今的確缺乏一個互聯網平臺幫助創業者來對接兩端,看到了這些需求,2011年吹號網上線了。
不要掙“窮人”的錢
打開吹號網的頁面,出現在你眼角的是一個交互設計都非常漂亮的網站,頁面很清晰,簡潔,三個主欄,一個是項目,一個是找人,一個是話題,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創業者的核心需求來的。
但是線上解決這幾個需求,畢竟會感覺很難接地氣,所以,吹號之后還舉行過四場線下活動,而線上項目提交平均每天都有1-2個,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吹號就集結了一大批的創業者。
一切很完美,做為主要用戶,創業者很喜歡。一位創業者告訴黑馬哥,最初這個項目能被投資人看到,除了自己曾經參加過很多線下的創業活動之外,也是因為提交過項目在吹號上,創業者其實是對這種形式是認可的,哪怕就在吹號今年停止運營之后,都發現依然有創業者在這個平臺上提交項目。
但是吹號,最終還是被嘆一聲惋惜,一個用戶喜愛的網站,最后依然難逃停止的命運,這背后又是哪些原因,聯想到更早之前做線下創業活動的創業咖啡廳也關掉了不少,這樣一個本身充滿了需求的行業,為什么卻很難成功呢?
第一,現金、現金、還是現金
“如果這個創業者有很多錢,或者有人投資,這個項目也許就不一樣了。”一位匿名人士意味深長的對黑馬哥說到。“最關鍵的是,這個理想中非常好的模式,其實有時候很難找到盈利的模式,大家其實到現在依然很看好。”
吹號網的一位前內部員工也認可這一點:“這個項目難點在于,創業者很喜歡,大家都很看好,可是至于怎么賺錢,誰也沒想清楚這件事情。由于沒有風投進來,加上創始人一直在用自己的錢投資,而創始人的錢是有限的,所以這個項目很快就難以為繼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